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香港「萬人牽手」 致敬波羅的海和平運動

2019年8月23日

周五,香港抗議活動以另一新形式發聲:以當年開啟了蘇聯解體大幕的波羅的海國家示威運動為榜樣,組成人鏈,表達政治述求。示威者同時表示,活動並非要鼓吹獨立,而是要凸顯和平示威民眾團結的力量。

Hongkong | Menschenkette
圖片來源: Reuters/T. Siu

為表訴求 香港民眾「萬人牽手」拉起人鏈

01:00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德國之聲中文網)10個星期以來,數百萬香港人舉行各種抗議集會活動,要求民主和言論自由、反對北京擴大對香港的控制。為此,除堅持到底的決心外,也需有創意,以不斷引起世人的關注。

本周五(8月23日),示威者們組成人鏈,發起手拉手建「香港之路」的活動,在港鐵港島線、荃灣線和觀塘線共39個港鐵站組成人鏈,這是在效仿30年前的一場政治活動。

就在30年前的這一天,人類歷史上最長的人鏈問世:1989年8月23日,200萬愛沙尼亞人、立陶宛人和拉脫維亞人手牽手組成名為"波羅的海之路"的人鏈,橫貫今天已是獨立的這3個國家,表達脫離蘇聯、獨立建國的訴求。之所以選擇8月23日,是因為1939年8月23日蘇聯和納粹德國秘密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波羅的海三國被蘇聯佔領。示威者由此希望,國際社會能夠關心三國共同的歷史遭遇。

傳承這一歷史的香港人鏈活動訂於周五晚上七點集合,八點正開始,九點結束。德國之聲記者在其中一個聚集點尖沙咀所見,熙來攘往的彌敦道上,早早排滿前來參與的民眾,當中不少是剛剛下班的上班族。還沒到八點,人鏈已經貫穿鬧市,有人拿著「Stand with Hong Kong」等標語,呼籲外界與香港民主運動站在同一陣線。有司機途經現場時響號以示支持,現場不見警員駐守,但秩序良好。

29歲的王先生向德國之聲表示:「我想證明現在有勇武抗爭之餘,也有和平理性的一面。30年前別人做到,我們也做得到。這絕對不是港獨行動,而是用同一個模式,最重點的是和平理性非暴力。」

患有腳傷的龍小姐,今夜撐著枴杖到尖沙咀鬧市參與活動。她告訴德國之聲:「因為過去很多場活動都無法參與,我站出來可能會累一點,但對比很多人,我的付出只是非常簡單。」最近幾天的時局發展也令她更堅決站出來:「我們看到很多白色恐怖,機管局和國泰以言入罪炒人,又有人想嚇退見習律師。如果現在不出來,不知道將來還能不能再出來。」

強調並非鼓吹港獨

人鏈貫串港鐵線,九龍和港島幾十個地鐵站沿線串連起來。這次行動其實在本周才發起,不到70人的籌備團隊都是在網上串連,用了短短幾天通宵達旦準備。組織者之一K小姐認為,行動效果比想像中還要成功,超乎他們預料。 K小姐告訴德國之聲:「我想成功之處在於,大家都願意為香港正在發生的事站出來,並不是趁熱鬧,而是大家出於對這個家的愛。」

對於有建制派人士批評,他們是要傚法波羅的海人鏈鼓吹獨立,K小姐反駁:「我們希望借30周年時機行動,不是要搞什麼獨立運動,只是重申五大訴求缺一不可。大家看到香港人真的很團結。香港人不是冷感的動物,都很願意付出,和波羅的海人鏈最相似的就是,人民那股團結的力量。」她希望外界關注香港艱困處境的同時,也借此感謝多國民眾的支持。

另據香港電台報導,在計劃路線之外,也有多區市民自發築人鏈、亮手機燈。報導稱,儘管行動原定路線是港鐵沿線行人路,但部分市民自發在獅子山組成人鏈,亮起手機燈,燈光勾出獅子山頂山脊線。一些市民高叫「香港人加油」及「五大訴求,缺一不可」等口號,派發反修例宣傳單張。另外,有市民在灣仔與示威者爭論,指示威者阻塞道路,一度發生爭執。而在港島區,有計程車隊掛著五星紅旗駛經人鏈。 

講堂空蕩

下月,學生們將在新學期開始後罷課兩星期。組織者們希望通過此舉在一段時間裡使常規示威繼續能保持勢頭。

儘管大雨如注,上周末又出現大規模示威抗議行動,據組織者方面稱,參加人數達170萬。香港人延續了數月的示威行動成為1989年遭軍隊血腥鎮壓的北京學運以來的最大規模抗議運動。北京政府新近向毗鄰香港這個特別行政區的深圳增派了大批武警。不過,很多香港示威者並未因此退縮。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Vincent Thian

數星期以來,百萬港人一再舉行示威抗議。他們擔心自己的權利被北京剝奪。他們指控現任港首林鄭月娥過於親近北京中央政府。從1997年起,這個前英國殖民地成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其居民享有比內地更大的個人自由。

李芊/凝煉/李魚(德新社、路透社)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