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香港2015是否沉寂?

摘編:張平2015年1月4日

香港青年2014年展現的創造力和決心,讓中共大為不安。新的一年裡,抗爭運動走向何方?

Neujahr Sylvester 31.12.2014 China Hongkong
圖片來源: Isaac Lawrence/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歷史學教授華志堅在《紐約時報》發表評論《鏡花水月中國夢》,指出習近平的自信毫不令人意外,不過他的言行透露出了一種深刻的不安全感,中國領導人一直為夢魘困擾的事實,而這些夢魘與1989年如出一轍。

華志堅說,中共有一個揮之不去的隱憂是1989年爆發的那場抗議活動可能再度出現。而近年出現的一些新憂慮有中國版的阿拉伯之春,或者房地產泡沫破滅可能引發的一場經濟危機,後者將傷及中共政權合法性的根基:該政權有能力保持生活水準的穩定提升。而最緊迫的擔憂可能是:一些生活水準得到大幅提高的中國人感到,為這種狂亂的發展付出的代價可能太高了。

華志堅認為,北京對香港局勢的處理,再一次表明中共擔心它對民族復興事業的掌控,並不像外界有時想像的那麼有力。令人震驚的不只是黨拒絕向抗議者作出讓步,還有它不惜一切代價制止有關香港抗議活動的訊息流入大陸,哪怕只是照片,並且要把一個萌生於本土的民眾運動,描述為外國陰謀家一手策劃。香港青年展現的創造力和決心,讓中共大為不安,這清晰地表明,習近平所說的"每一個中國人"只會做黨的那個權力主義夢,是多麼具有誤導性。於是,虛張聲勢瞬間變成了惶恐不安。

新的民主力量必將興起

時評人李怡在香港《蘋果日報》發表《 2014歲末漫筆:保持人性是值得的》,指出香港2014是走向徹底淪落的一年。香港在這一年廣受國際注目,是由於整年掀起和持續為擺脫中共的政經社侵凌,為追求真正民主而進行力量懸殊的抗爭。

李怡認為,自三十多年前爆發香港前途問題的爭議以來,香港人對於維護自身權益的反應,一是選擇移民國外,二是先向英國繼而向中國政權尋求保障。而在雨傘運動中,我們看到香港人的最大改變有二,一是不再乞求恩賜的民主而決心進行縱使力量懸殊也要作命運自主的抗爭,二是對香港這個地方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大大增加。

香港「佔領運動」:我們會回來的。圖片來源: Reuters

踏入2015年,香港人的抗爭會隨著清場而歸於沉寂嗎?雨傘運動以失敗收場了嗎?李怡說,香港人的自主信念已打開,不會走回頭路了,種種不同形式的抗爭延續,新的民主力量必將興起。

成功源自對抗

近日香港有人發起佔領英國駐港總領事館行動,以要求英國支持香港的民主抗爭,可是此舉卻引起一些網民反對,他們認為英國是香港人的盟友,不能以如此對抗的態度對待英國駐港人員。香港網媒《輔仁媒體》發表評論《舊時香港成功,源於敢頂撞宗主國》,作者毛來由指出,戰後香港政府,固然不會對中國卑躬屈膝,但它對於自己的老闆──倫敦,也不會絕對服從,更經常頂撞倫敦,是戰後香港得以成功的原因之一。

毛來由說,最早自1950年代起,倫敦殖民地部的官員,就為港府起了一個綽號──"香港共和國"(Republic of Hong Kong)。雖然當時香港既非獨立國家,又不是由當地民選自治政府負責內務的自治領,但由於香港政府擁有越來越多的自主權,使英屬香港在事實上,越來越似一個獨立國家,這主要體現在香港財政及對外經貿關係上。

毛來由說,九七後的香港,之所以日益衰敗,很可能由於特區政府及本地權貴,已不再持守這種力爭自主的傳統,更視這種傳統為大逆不道的港獨心態。即使如此,只要香港民間能夠透徹瞭解及認同這種傳統,香港的未來,還是有希望。人類歷史已話俾大家知,衰世中撥亂反正的希望,往往來自民間的不屈精神。

(摘自其他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