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困境

山人2008年1月12日

2008年初中國理論領域空前活躍。胡錦濤接連發表賀詞和文章,主動批判了文化大革命,提出隆重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中共黨報評2007最具影響力文章,俞可平的「民主是個好東西」入選,新華網又推出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的文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最新概括」。德國之聲記者在此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中共十七大推出的重點概念略作分析。

上海復興公園裡雄偉的馬克思、恩格斯圖片來源: DW/ Qi Li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艱難可想而知

石仲泉文章標題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最新概括」。哪兩大概括?一是「十個結合」:改革開放以來歷史經驗的最新概括;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當代中國創新理論的最新概括。而「十個結合」中的第一個是:「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

但是,堅持了哪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把哪些馬克思主義內容中國化了呢?通篇沒提。作者只是說,馬克思主義內容非常豐富,需要長時間地研究,看看是怎樣中國化了的(大意)。也就是說,要找出馬克思主義的內容來,來印證它是仍然在被堅持著的,並且在它的基礎上發展著的。

問題是,改革開放至今已經30年了,中國那麼多理論人員也已經為此工作了30年,居然一條也沒有理出來,似乎有點說不過去了吧?西方的新聞界、理論界其實對此並不關心,他們只是簡單地說,中國實際上已經是資本主義了,只是執政黨還叫共產黨。對什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可以說並無人去關心,覺得只是說說而已。這種印象之所以難免,就在於中國理論界根本就沒有這方面的建樹。建樹不出來。幾乎非人力之可為。

一個根本的拋棄

馬克思主義是個什麼理論呢?中國的歷史性定義是「無產階級思想體系」。「百度知道」裡一篇寫得比較完整的文章一開始是這麼定義的:「國際無產階級領袖和革命導師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思想體系,無產階級政黨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包括科學世界觀、社會歷史發展學說、無產階級革命理論以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建設理論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就這麼一句話,一個定義,「無產階級」這個詞出現了3次。這篇文章下面還有,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是「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推翻資本主義並實現社會主義是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階級鬥爭必然要導致無產階級專政。」是百度的這篇文章寫錯了嗎?不是吧。中國從毛澤東以來從來就這麼定義著,沒有人去改變過。馬克思自己也是反復這麼說的,還記得「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句在中國最著名的馬克思語錄嗎?

再閱讀一下包括十七大文件在內的中國近年來官方文章吧。你能找到「無產階級」這麼一個概念和定義嗎?沒有了,可以說完全消失了。江澤民提出的「三個代表」理論實際上是一個「最後的證明」:「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裡根本沒有「無產階級」什麼事。而且,這個理論推出後,有了新老資本家也可以加入共產黨的事情了。

那麼,馬克思主義可以解釋成不是「無產階級思想體系」嗎?至少,「無產階級」這個詞不適用了,「階級鬥爭」不能用了,「無產階級專政」自然也不能再提了。那麼,只剩下一個有待重新定義的思想體系和主義了。

一個斷面的確定

要說石仲泉這篇文章裡還有一些可讀性的,是其第三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毛澤東思想關係的最新解讀」。這裡牽涉到了今年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重新界定中國歷史的問題了。是否要,以及如何劃分中國最近的歷史?一般的大陸中國說法把近代定了下來,即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為中國近代。石仲泉提出「』現代中國』和『當代中國』的時限劃分,就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他列舉了十七大、十三大等裡面的相關提法: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轉折,這是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的開端」。

接下來,作者又作了一個確定:毛澤東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淵源理論,而不是本源理論」。他說:「由於在總體上對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沒有完全搞清楚。因而,毛澤東思想關於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不繫統、不完整,認識的侷限性和歷史的印記很明顯。」這段話說得還是有些意思的,也比較有實在內容和根據。

這裡就提出了一個問題:「當代中國」在意識形態上是延續了「現代中國」嗎?是否也可以說,既然毛澤東思想不是「本源」,那麼,毛澤東思想所忠實依賴的馬克思主義也不是本源呢?如果這樣看問題,可能還靠近一點現實。至少,人們在意識形態,在思想方面,看到的是一個斷面,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延續。

馬克思主義與今日中國有相合之處嗎?

這個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只能在此簡單地比較一下。一般認為,馬克思主義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部分組成。

百度知道的文章裡說:「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它的任務是研究無產階級解放事業的歷史條件以及這一事業本身的性質。」顯然,隨著「無產階級」這個概念的「失效」,「無產階級解放事業」已經無從談起。推翻今天的資本家們,包括買辦資產階級?那就成笑話了。「階級鬥爭必然要導致無產階級專政,這個專政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階級在今日世界上是不怎麼說了,但無論是「無產階級專政」還是「無階級社會」,即使在今日中國也沒人再提了。再就是共產主義的理想「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這可能嗎?今天世界上也已經幾乎沒人相信了,更靠近這一「理想」的反倒是北歐一些資本主義國家,至少那裡的貧富差距每天都在努力地不讓擴大。按今日中國貧富差距之大,更不敢有人作如是想。

馬克思的「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呢?「馬克思闡明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指出資本積累必然造成社會兩極分化,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對抗更為尖銳。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同資本主義私有制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從而資本主義不可避免地要讓位於社會主義。」這段話,不是讓人覺得對嚴重兩極分化的今日中國是一個諷刺嗎?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稱。西方認為,這兩個部分分別是從黑格爾和費爾巴哈那裡「拿來」的。唯物主義且不去說它,西方人可以有唯心的,但西方資本的發展卻不會是建立在唯心主義的基礎上的。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關鍵點是: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階級鬥爭發展史。另一個關鍵點(也跟政治經濟學有關)是:經濟是基礎,意識形態和國家機器是上層建築(現在也有人說國家機器是中間建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如果上層建築不符合經濟基礎了,就要革命,要推翻。今日中國是個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呢?實事求是地說,還是更接近資本主義吧?或者說就是馬克思描述的那樣的資本主義的樣子,只是多了一個比西方更嚴厲的國家控制(當然西方也有一定的國家控制)。

從黑格爾等人那裡拿來的辯證法主要是3個規律:「從量轉化為質和從質轉化為量的規律;對立的相互滲透的規律;否定之否定的規律。」從中國這40年來的經濟發展看,這3條規律是很有意思的:私有的量越來越多了,本應該有質的飛躍了;私有經濟與公有經濟,中國經濟和外國經濟相互滲透;否定了原來的純粹社會主義公有經濟了,如何再否定之?這些問題就不在這裡探討了。如果說,馬克思主義還可以找出一些可以用來解釋中國確實在延續的地方,恐怕也只有哲學裡還能試試了。但這方面又能說明多大問題呢,或者說,說明的問題是否會是所需要的呢?

馬克思主義真正可以「洋為中用」的東西,恐怕還在於它的「動」的方面。當年中國爆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時,只用了一個「依據」:馬克思主義最講實事求是。當然了,這一類的言論(實事求是)不會只有馬克思講過。同樣類型的還有,就是馬克思是注意不斷地修正自己的。德語維基中介紹馬克思的文章裡提到,凡是有道理的批評,馬克思就吸收過來,據此修改自己的理論。馬克思自己說過:「任何科學的批評中的指責我都是歡迎的。」(Jedes Urteil wissenschaftlicher Kritik ist mir willkommen)德語維基還列舉了一些馬克思修改自己理論的例子。

有必要堅持說是馬克思主義嗎?

總體上看來,說今日中國堅持著馬克思主義,實在太難圓此一說了。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得有一些馬克思主義的東西在裡面啊。那麼,就依據馬克思勇於修改自己理論的這一點,依據實事求是這一點,來修改一下?似乎不太可能。

原因也許用一個詞就可以說清楚了:穩定,或者安定。中國要有一定的延續性,有了延續性才能避免大的動蕩;要有政權的穩定性;要有一定的合理性,有了合理性才能讓人信服,包括一些始終不同意改革開放的人;要有一定的信仰,沒有信仰的社會會是糟糕的社會。如此而已。因此,馬克思主義這個「外殼」是不可棄的,只能給它找出內容來。再難也要找。

然而,今年年初的一系列「理論風暴」又啟示著什麼呢?星島環球網的一篇文章就胡錦濤年初批判文化大革命的言論分析道:「在中國政治語境下,紀念過去往往和當下工作密不可分,輿論甚至可以通過其紀念主旨、規格來推測後續動作…如果說2006年屬『被動回應』,2008年則是最高領導人掌控話語權的『主動為之』。」

除了胡錦濤外,海外也注意到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等人最近的講話。汪洋說:「要以新一輪思想大解放推動新一輪大發展」。上海俞正聲等人也要求「解放思想」。這個「大解放」會意味著什麼呢?年初熱捧俞可平的「民主是個好東西」,又意味著什麼呢?年內會在意識形態領域和政治領域內有什麼大動作嗎?

恐怕不能有太多的期望。十七大定了個基調,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萬變恐怕也不會離了其宗。今後一段時間裡,至少在意識形態方面,一切也還是只能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框子裡去找,去變(即使有變)。對中國許多民眾來說,還是「不管黑貓白貓」,只要國家富強,人民安樂就好。愛說是「馬克思主義」,就說是「馬克思主義」吧。然而在國際上,這種外殼的堅守總是不那麼被喜歡的,無論內容已經多麼的資本主義。這對兩岸統一的前景也不那麼有利。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