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體育運動不當也會導致心理疾患

Olivia Gerstenberger 2014年10月12日

出成績的壓力、運動成癮、怕輸:體育運動對人的身心健康並非總是有益的,尤其是對競技運動員而言,心理壓力所致之害經常大於運動所帶來之益。

Robert Enke Gedenken Kerzen
曾為德國隊效力的守門員羅伯特‧恩克生前患有嚴重抑鬱症,最終自行了斷生命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嚴重抑鬱的時候,他的日子還是挺難熬的,這時他心頭最沉重的壓力就是怎麼對外掩飾自己的抑鬱,因為害怕斷送自己的體育生涯,害怕破壞我們的生活,害怕失去一切。」丈夫自殺之後,特蕾薩‧恩克(Teresa Enke)絕望地道出這段話。她的丈夫羅伯特‧恩克(Robert Enke),是一位曾經效力德國國家足球隊的頂級職業運動員,最終竟然因為抑鬱症而選擇了結束生命。怎麼會是這樣呢?體育活動不是明明有助於身心健康嗎?還是體育運動也有危害,會致人以心理疾患呢?

這,完全可能,尤其是在競技運動界,當運動員感到自己力不從心的時候,體育活動確實會弊大於利。科隆德國體育學院的體育心理學家延斯‧克萊納特(Jens Kleinert)教授介紹說:「一個人如果自己主觀感覺難以勝任的話,就會產生恐懼感。如果這種恐懼感很強,而且持續時間很長的話,就可能會引起心理障礙。這時候就該接受治療了。」作為心理醫生,克萊納特教授又強調,這些心理障礙並不一定源於體育活動。「最普遍的情況是,這些障礙的形成和體育活動無關,但其表徵卻和體育活動有關。」羅伯特‧恩克的情況正是這樣,他的抑鬱症並非源於體育競技,卻體育運動也未使他的病情好轉。

體育活動能滿足人的基本需求

可是,運動難道沒有改善情緒的作用嗎?究竟什麼情況下,體育活動才對抑鬱的情緒有積極作用?克萊納特教授說:「如果不是競技體育運動,一般的體育活動通常都能改善一個人的身心狀況。」已經有許多研究證明,適度運動是有益的,因為人們通過體育運動可以建立社會聯繫,而且運動能改善人的基本情緒。「運動能激活激素分泌和肌肉組織,促進血液循環,略微提高體溫。而相信所謂體溫調節假說的人就認為,即便是簡單的體溫略微升高,就能給人帶來積極健康的身心感受。」

體育心理學家延斯•克萊納特(Jens Kleinert)圖片來源: privat

克萊納特表示,這種生理學方面的結論,其實最終並無法解釋一個人什麼時候感覺好,什麼時候感覺差。因為感覺的好壞,一個人自己的評判更重要:運動給自己帶來了多大的滿足感?自己的需求,比如和人聯絡溝通的需求,是不是得到了滿足?克萊納特教授說:「在大眾體育領域,這種滿足感非常重要。其次,一個人可以通過掌握一門運動,來證明自己的能力,而這種對能力的掌控感,對個人感覺和自我價值至關重要。」第三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一個人進行自己所選運動項目時感到的樂趣。「這是我自己選擇、自己決定的,做自己愛做的,而不是別人強加給自己的。這是人的一個基本需求,實現了就會讓人感覺舒服。」

「人們失去了對自己身體的感覺」

不過,在競技體育運動領域巨大的勝負壓力下,體育活動本身的諸多好處會喪失殆盡,而且,這種現象現在也波及業餘體育運動領域。克萊納特教授甚至認為,很多人已經失去了對自己身體的感覺。他說:「當今社會,從媒體、醫生和父母那裡不斷釋放出的訊息,就是體育活動如何得好,我們應該多多參加運動,這樣就可以少生病,可以活得更健康,活得更長。這就是說,我們是為了一個明確的目的才去運動的。」很多人鍛煉身體,就是為了減肥或者塑身。「心理感受方面的東西,卻被忽視了,從而導致心理疾患。我覺得很可惜。一個人也許可以減掉十斤肉,可是沒換來一個好心情,即便從身體的角度看這也許是健康的,但絕對不是健康的體育活動。」

運動成癮

當然,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體形認知有誤,並且試圖通過參加體育運動,讓自己的體形更中意的話,這問題就更大了。克萊納特教授說:「體形障礙症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患有飲食障礙的人群,他們傾向於參加極限耐力運動,來消耗大量的熱量,平衡飲食障礙的後果。長此下去,就會運動成癮,這當然是不好的。不過,這些現象也並非源於運動,而是與參加體育運動同時演變,或者是在此之前就已有障礙了。」

有意識地享受新鮮空氣,共享運動樂趣,是從事健康的體育運動的最佳先決條件。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想讓體育運動為己帶來好處,自我反省是一種有效的方法。體育心理學家編了各種問答清單,可以幫人很快瞭解自己對體育運動所持的態度,以及運動的效果究竟如何:比如,你感覺精力充沛嗎?你在開始跑步之前動力十足嗎?對動動腿腳,你是心懷喜悅,還是很感勉強,只是為動而動?克萊納特教授說:「回答完畢,如果你發現自己只是因為外在原因才去運動,那你或許應該換一個運動項目,或者乾脆做點什麼其它的,譬如看場電影、讀本書什麼的。一件事,如果發自內心根本就不想做,那麼最好就不要做。」這就是說,要想通過運動獲得健康的身心,就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而要聽從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因為,有了發自內心的熱情,你是不需要克服什麼懶惰心理,就會高高興興去鍛煉的。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