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鮑裡斯‧約翰遜:撒謊成性者入主唐寧街10號

2019年7月23日

英國保守黨黨魁選舉結果出爐,鮑裡斯‧約翰遜不出意外勝出,並將出任英國首相。儘管在參與競爭的人選中,慣於撒謊的約翰遜得到的評價最差。

Großbritannien London | Boris Johnson wird neuer Premierminister
在英國當代史上還從未有過哪位首相候選人得到過這麼糟糕的評價圖片來源: Reuters/T. Melville

(德國之聲中文網)7月23日,保守黨黨魁選舉結果揭曉。約翰遜在約15萬9000票中獲得92153票,比最具實力的競爭者、現任外相亨特多出將近一倍。約翰遜由此將接任特麗莎‧梅,出任英國首相。在選舉結果公佈之後,約翰遜再次強調選前承諾,在10月31日之前讓英國退出歐盟。

雖說在英國當代史上還從未有過哪位首相候選人得到過這麼糟糕的評價、從未有過這麼多證據說明他創造性地對待真實、說明他沒有能力掌握執政工作的細節,約翰遜依然成功在周三入主唐寧街10號。

相關決定由約16萬保守黨黨員採用基層投票形式作出。他們的數量略多於英國選民總數的0.3%,作為群體根本不具代表性。黨員中,多為年長、富裕的白人,66歲以上的人超過40%。

2007年,布朗(Gordon Brown)在不經新選舉接任布萊爾時,約翰遜曾寫道,這種做法"不民主"。12年後,這一評判似乎就不適用於他自己了。赫塞爾廷(Michael Heseltine)和前首相梅傑(John Major)等眾保守黨前大佬極力反對約翰遜,反對他競爭國家最高職務。然而,什麼都不能阻攔那列車:一旦投票結果公佈,這位候選人就可以讓人幫他打點搬家紙板箱咯。

喜歡戲劇性場面的新首相

拿著鯡魚上台演講的約翰遜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P Images/F. Augstein

在保守黨成員們周一(7月22日)就未來黨首並由此就新首相投票前夕,約翰遜在倫敦東區最後一次出場。這位候選人手晃一條用塑膠袋封口的鯡魚。這是他最喜歡的戲劇性場面。

他稱,這條鯡魚出自馬恩島(Isle of Man)的一家醃魚作坊。他告訴聽眾,數十年裡,鯡魚都可以郵寄,而現在,相關費用被布魯塞爾官僚們推高,因為,他們堅持每條魚都必須裝在塑料冰袋裡。他指出,這種做法毫無意義、且污染環境。他表示,退盟後,英國就可以從此類規定中得到解放了。

然而,約翰遜完全是在信口雌黃。首先,位於愛爾蘭和英國之間的馬恩島不屬於歐盟,而若遵守歐盟規定,則完全是出於自願;其二,歐盟不對成員國食品運輸的衞生與安全規定負責,而只對跨國運輸的規定負責。布魯塞爾歐委會總部一名發言人旋即就此作出澄清。也就是說,醃制鯡魚的冰袋規定出自倫敦的某位官僚主義者。

約翰遜的天方夜譚

由於此類事件,《金融時報》首席評論員沃爾夫(Martin Wolf)亦稱約翰遜是一個"一直胡編亂造的人",不適合擔任國家最高職務。其實,不只是鯡魚,涉及自行車,約翰遜也曾證實了自己的編造能力。

上周一,他被問及最後一次落淚是在何時,他回答說,那是在他心愛的拴在議會柵欄上的自行車"Bikey"被人偷走之後。他稱,他在倫敦市長的整個任期裡,無論把車鎖在哪裡,都未出過事,"薩迪克‧汗(Sadiq Khan,工黨籍倫敦市長)甫一上任,車就被偷啦" 。

自行車到底是壞了還是丟了?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B. Pruchnie

約翰遜講這一軼聞意在貶損政治對手。愚蠢的是,他自己提供了這故事全不屬實的證據。2014年,他在一篇專欄文章裡寫道,他騎著"Bikey"掉進一路坑,車只能報廢了。當時,他還在市長任上呢。

在今年5月的最近一次地方選舉期間,約翰遜推文道,他已投了保守黨一票,本國民眾也應這麼做。愚蠢之處在於,在他的倫敦住區,當時根本就沒有舉行地方選舉。相關推文很快從網上消失不見。

這些不過是約翰遜--客氣地說--對真實不夠嚴謹的若干例子罷了。

能力遭質疑

約翰遜在《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工作時的上司黑斯廷斯(Max Hastings)寫道,"我曾是鮑裡斯‧約翰遜的老闆,他完全不適合當首相"。數星期前,黑斯廷斯對這位前同事大加撻伐,指出,"即使人家讓他面對面對質,他也不會承認事實"。

無論怎麼說,不久前,約翰遜在有關他到底有幾個孩子這一問題的爭論中支支吾吾,頗顯窘態。根據傳言,他有多個非婚生子。約翰遜的顧問們一定讓他明白了,要是在此提供錯誤數字必會引發真正的醜聞。

不過,前上司黑斯廷斯承認,輿論攻擊約翰遜毫無意義,因為,人們盡可以指出約翰遜的缺陷,他的黨內同仁卻全然不會在意。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