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黎巴嫩「雪松革命」沒有帶來社會轉變

2011年2月14日

2005年2月14日發生的黎巴嫩總理拉菲克‧哈裡裡遇刺事件震驚整個世界。當年的那場"雪松革命"成為了阿拉伯世界走向和平轉變的象徵。然而六年後的今天,"雪松革命"已經無影無蹤。

未來陣線黨舉行哈裡裡遇刺事件及雪松革命紀念活動圖片來源: Mona Naggar

大約300名男子和婦女坐在一個帳篷裡,傾聽著阿瑪爾‧胡裡的講話。胡裡是薩阿德‧哈裡裡(Saad al-Hariri)領導的"未來陣線黨"的一名議員。胡裡在講話中要求澄清前總理哈裡裡遇刺事件的真相並激烈地抨擊政治對手。聽眾中不時爆發出掌聲,並揮動著「未來陣線黨」的黨旗。就在這個帳篷旁邊坐落著前總理哈裡裡的墓地。往常這個處於貝魯特中心地帶的殉難者墓地總是冷冷清清的。看來「未來陣線黨」所屬的314 聯盟,現在很難動員民眾參加他們的活動。

六年前大批民眾走上街頭示威

六年前則完全是另一番景象。當時這裡曾經是書寫黎巴嫩一段重要歷史的場地。在當時的總理哈裡裡以及他的22名隨從人員被殺害後,這裡曾聚集了成千上萬的黎巴嫩民眾。當時的大規模和平示威被稱為"獨立起義"和"雪松革命"。哈裡裡遇害成了許多人釋放對政治現實不滿的導火索。示威者要求實現社會公正,反對敘利亞佔領,並要求廢除國家體制中的教派比例分配製。

巴爾迪‧阿博‧迪阿布當年也在遊行現場。這位50開外的中年男子在回憶2005年的示威活動時,仍然免不了激動一番。

"作為黎巴嫩人我們當年都上街了,不論政治上屬於哪個派別。就連在內戰中打過仗的對立派們也都紛紛來到廣場上,大家一起高呼要求國家獨立,主權和自由的口號。那時我們追求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大家不分彼此睡在一個帳篷裡。我們非常地樂觀,也許當時過於樂觀了。"

當年示威運動的領導力量是遜尼派勢力,基督教團體,知識分子和民間代表。但是大多數人卻是沒有政治派別的普通老百姓。民主左翼黨的齊亞特‧薩布也這麼認為。

"決定3月14日舉行示威遊行時,我也在。當時我們認為,可能有45萬人參加,最多50萬人。沒想到,實際上有100到150萬人參加了示威。 這些人並不屬於哪個黨派,也不是組建了314 聯盟的那些政黨的擁護者。他們走上街頭的目的是要求國家實現公正,要求享有尊嚴。他們完全是自發走上街頭的,沒有組織。就像現在的突尼斯和埃及,沒有什麼組織,也沒有什麼人來領導。"

示威者一致追求的遠大目標沒有實現

齊亞特‧薩布和巴爾迪‧阿博‧迪阿布現在已經變得理智了。他們看到,雖然當年的主要訴求-敘利亞撤軍,不久後將得到滿足。聯合國確定的一個國際法庭也調查了哈裡裡的遇刺案。但是當年大多數示威者一致追求的目標-即通過"起義"建立一個新的黎巴嫩,推動國家改革並沒有實現。巴爾迪‧阿博‧迪阿布認為,當年他們的夢想並不符合黎巴嫩的政治現實,他們的期待過高了。齊亞特‧薩布解釋說:

"314聯盟政治力量的成分和體系是黎巴嫩教派體制的一面鏡子。他們完全追求自己一派的利益,並不考慮黎巴嫩人民的願望和要求。他們不可能推行更為進步的法律。 黎巴嫩人民起義讓人們認識到,一個政權的統治並不是民眾無法擺脫的命運,但同時也認識到,如果就一場革命討價還價太多,勢必使革命無法向前發展。"

作者: Mona Naggar 編譯:韓明芳

責編:洪沙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