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11月11日:聖馬丁節和狂歡節的開始為什麼在同一天?

2025年11月11日

點燈籠、吃烤鵝、身著五彩服飾的狂歡者湧上街頭?11月11日在德國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既是聖馬丁節,又是狂歡節的開始。而兩者都在同一天並非巧合。一切都要從1600多年前說起。

笑臉燈籠
笑臉燈籠圖片來源: Uwe Zucchi/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公元397年11月8日,圖爾主教馬丁去世。11月11日,他的遺體被安葬。葬禮在當時是件大事,因此,後人將11月11日,而不是其忌日定為聖馬丁日。馬丁主教曾是一名士兵,他割袍贈乞丐的故事流傳至今。

馬丁是少數幾位並非因殉道,而是因慈善及遵循基督徒生活方式而被封聖的人之一。他的慈悲使其成為窮人、工匠、釀酒師和農民的守護聖人。

聖馬丁割袍贈乞丐的故事被傳頌至今圖片來源: Joost Cornelisz Droochsloot/Heritage Images/picture alliance

農耕年的結束

中世紀時,聖馬丁節(豐收節後第十一天)標誌著農耕年的結束:莊稼收割了,葡萄採摘了,租金(通常以大肥鵝的方式)已付清,薪水也已發放。

按照習俗,這一天,人們會宰殺牲畜並舉行盛宴,盡情享用肉、蛋和奶製品等易腐食品,並在之後的日子裡按照教會的清規戒律進行齋戒。

吃烤鵝是聖馬丁節的習俗圖片來源: Christin Klose/picture alliance/dpa

聖誕節前的齋戒

如今的人們很難想像在聖誕節前齋戒。熱鬧非凡的聖誕市場上,熱紅酒、薑汁餅和烤香腸散發出誘人的香氣,挑動著人們的味覺神經。直到1917年羅馬天主教會廢除有關戒律之前,聖誕節前的將臨期也如同復活節前的一段時期一樣,是嚴格的齋戒期——它始於11月11日,持續六周,是人們靜默準備迎接耶穌基督降生的時期。

降臨節前最後的狂歡

不過,在開始嚴肅的懺悔和禁慾之前,人們不該胡吃海塞、開懷暢飲、盡情狂歡一番嗎?而這一切恰好發生在一個教會有些不屑一顧的日子裡。由於11這個數字夾在兩個對基督教具有重要像征意義的神聖數字之間,干擾了神聖的秩序——10代表十誡,12代表十二門徒——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11逐漸變成了與狂歡小丑相關的數字。

狂歡節正式開幕時間是11月11日上午11點11分——在萊茵蘭地區的狂歡節重鎮,狂歡者們會以盛大的活動來慶祝狂歡節的開始。11月12日之後,狂歡節活動一般在小範圍內舉行,直到次年1月再次隆重登場,並在2月達到高潮。屆時將舉行為期六天、色彩繽紛的街頭狂歡節,直至聖灰星期三結束。

狂歡節開始啦圖片來源: INA FASSBENDER/AFP

聖馬丁與狂歡節:完美互補

11月11日,教會紀念那位曾割袍贈乞丐的聖人——圖爾的馬丁。孩子們提著燈籠,在銅管樂隊的伴奏下走街串巷,挨家挨戶地討要糖果。與此同時,狂歡節愛好者則在寧靜溫馨的將臨期開始前,熱情洋溢地享受生命和自由的喜悅。同一天,兩種截然不同的慶祝活動完美互補:一邊是慈善與光明,另一邊是活力與歡笑。

11月11日是一個充滿對比的日子——也正因如此,它才如此特別。它提醒我們勿忘同情心與人性,提醒我們分享——也提醒我們,生命有時就需要慶祝。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