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歷史

1918到2018 德意志百年滄桑

2018年11月12日

德國的11月革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由基爾水兵率先發起,它直接導致了德國帝制的結束,但由它孕育出的魏瑪共和國卻軟弱無力,客觀上為納粹上台創造了條件。

Novemberrevolution 1918 - Rede Scheidemanns
1918年11月9日社民黨籍議員賽德曼( Philipp Scheidemann)在帝國議會大廈的這個窗口宣佈成立共和國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1918年10月底,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意志帝國大勢已去,戰事已沒有扭轉的可能。這一形勢下,威廉二世皇帝竟然下令皇家海軍做最後的拚死出征,上演一場"英雄史詩般的覆滅"。但戰爭的勝敗已定,9月底時,帝國軍隊最高指揮魯登多夫(Erich Ludendorff)和興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就向柏林發出戰敗的報告,告知皇帝戰爭失敗,最好的結局就是同西方盟軍達成停火協定。

在軍事港口基爾市(Kiel)和威廉港(Wilhelmshaven),德國水兵拒絕執行這個讓他們充當炮灰的命令,他們先是嘩變,繼而發動起義,不僅海軍,帝國步兵,不久工人,也都參與進來。11月3日,起義者成立了委員會並提出政治訴求,其中包括: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立即結束戰爭。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中)同軍隊最高指揮官興登堡(左)、魯登多夫(右)於1917年1月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Everett Collection

革命的星星之火迅速燎原開來,漢堡(Hamburg)、不來梅(Bremen)、呂貝克(Luebeck)等城市相繼成立工人、士兵委員會。當時的德意志帝國是一個鬆散的聯邦制國家,帝國內有26個聯邦國,其中22個是君主制,即有一個國王或者大公、伯爵統治。11月7日,巴伐利亞國王率先宣佈退位,此後,帝國內的君王小國紛紛崩潰。

11月9日,革命的烽火燃燒到柏林。剛上位不久的代理帝國總理馮‧巴登( Max von Baden)宣佈了威廉二世退位的消息,然而,皇帝本人當時並不在國內,而是正在比利時,他自己直到當天下午才不得已宣佈放棄皇位。

在此之前,當天14點,社民黨籍議員賽德曼( Philipp Scheidemann)在帝國議會大廈的一個窗口宣佈成立共和國:"我們取得了全部勝利,老一套制度已不復存在。"兩個小時後,左派社會主義政治家李卜克內西(Karl Liebknecht)在"革命代表"的支持下,在柏林城市宮殿前也宣佈成立"德國社會主義共和國"。

左派陣營的分化

德國的左派陣營因戰爭貸款在此之前已分野成社民黨(SPD)和獨立社民黨(USPD),在11月9日這天,兩黨之間的溝壑更加明顯地表現出來。道不同,不相為謀。以艾伯特(Friedrich Ebert)和賽德曼為核心的社民黨主張建立議會民主制,並認為沒有現已存在的社會精英的參與,執政重任將難以實現;而獨立社民黨則尋求另一條道路。

李卜克內希和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urg)領導的"斯巴達克同盟"是獨立社民黨內一個激進左派組織,他們以1917年的蘇維埃革命為榜樣,提出"一切權力歸屬(工人士兵)委員會"的口號。1918年底,"斯巴達克同盟"脫離獨立民主黨並成立了德國共產黨。由此,德國有了3個左翼政黨:社民黨、獨立社民黨和共產黨。

12月6日,柏林市在極端左翼起義力量同士兵之間首次展開激烈的街戰,與此同時,其他城市也出現武裝鬥爭。德國陷入內戰。1919年春季,死者人數已達5000人。羅莎‧盧森堡和李卜克內希被極右翼自衛民團逮捕並隨即殘忍殺害。

社民黨同軍隊結盟

由多數社民黨人領導的臨時政府同原先的帝國軍隊結盟,旨在恢復國內秩序,以及反擊左派革命陣營的攻擊。但這一結盟的結果是,社民黨籍的武裝部長下令國家軍隊以及極右翼自衛民團民兵打擊左派的工人力量,直到數十年過後,德國的社會主義者都無法原諒德國的社民黨人當年的做法。

1919年1月政府軍在布蘭登堡門上射殺起義者圖片來源: ullstein bild

斯巴達克同盟的起義被鎮壓後,1919年1月19日,德國選舉產生了立法大會即國民議會,社民黨(37.9%),天主教中央黨(19.7%)以及左派自由的德意志民主黨(18.5%)組成聯合政府。在這個新成立的國民議會裡,極端反共和主義的右派勢力以及左派革命黨人都處於明顯的少數。

魏瑪共和國的軟弱導致希特勒上台?

當時的柏林動蕩不安,政治上非常脆弱,因此,國民議會決定在文化氣息濃郁的靜謐小城魏瑪召開會議,後來,德國的第一個共和國便被稱為"魏瑪共和國"。魏瑪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艾伯特召集了國民議會首次會議,他在開幕詞中說,"臨時政府感謝革命授予的權力","現在她將這一授權交付給國民議會"。

1918年11月7日漢堡飢餓的人們湧到市政府門前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儘管如此,魏瑪共和國用今天的眼光看,是一個"沒有民主人士的民主制度"。很清楚,在來自左、右兩方兇猛的進攻下,在世界經濟危機的漩渦中,魏瑪共和國很難支撐長久。工人運動的分裂,社會危機的加劇,貧困化蔓延,失業與飢餓,終於幾年後在極度的通貨膨脹中達到頂峰。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對戰勝國的賠款也壓得柏林喘不過氣來。按照規定賠款的《凡爾賽條約》,德國在戰爭結束後的兩年半時間裡,需賠償200億金馬克,相當於7000噸黃金,90%的商船也必須當作賠償交出,而這才是賠償總數的大約三分之一。

有歷史學家認為,1918年11月的革命是一場"停滯的革命",意思是,大地主和大資本家繼續享有他們的特權以及政治影響力,保守的官員們仍留在他們的官位上,軍隊內具有民族主義傾向軍官也都毫發未損。

這些針對魏瑪共和國失敗的分析沒有錯,但是,畢竟11月革命推翻了一個帝王統治,將德國帶上民主的道路。遺憾的是,在德國人的集體記憶裡,11月革命是一場失敗的嘗試,因為由它孕育的魏瑪共和國僅在數年之後就形同虛設,毫無行動的能力,這也是它在1933年徹底覆滅的原因,正是在這一混亂中與蕭條中,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希特特率領納粹黨登上了歷史的舞台。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