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1945年5月8日的法國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5年1月21日

法國每年都會舉行戰勝納粹德國的大規模慶祝活動。這時法國人當然更願意回憶起從德國佔領軍手下獲得解放的日子,很少有人會想起當年法國維希政權與德國納粹同流合污的年代。

1944年8月25日巴黎市民慶祝解放圖片來源: AP

法國有三個全國大慶的日子:紀唸法國革命即攻佔巴士底獄的7月14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也是德國投降的11月11日,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同時仍是德國投降的5月8日。

法國前總統德斯坦為了法德兩國和解,1975年決定取消5月8日這個全國性節日。他雖然高度評價了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意義,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老兵和抵抗戰士堅持要慶祝二十世紀德國的第二次投降,德斯坦的決定使他們感到震驚,最後德斯坦不得不收回成命。

苦澀的味道

每年的5月8日,法國人獻花圈、發表演說、舉行閱兵式,以此贊頌重新獲得的自由、反抗法西斯取得的勝利和一場殘酷的世界大戰的結束。同時法國人也深知,他們靠自己的力量無法獲得解放。

雖然5月8日這天舉行盛大慶祝活動,但法國人的下意識裡總有一種苦澀的味道。1940年5月,德國國防軍開進法國。幾個星期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宣告解散,巴黎的國民大會把全部權力轉交給年邁的貝當元帥,貝當立即在維希成立了一個新政府,新政府執行與希特勒德國合作的政策。

軟弱無力的法國

1940年德國軍隊佔領法國,戴高樂將軍在倫敦發出號召,法國國內才組成了戰鬥小組,支持盟軍和流亡團體光復法國,直到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解放法國各城市。這段四年的歷史向全世界表明了法國的軟弱,自由法國的抵抗運動只有相對小的意義。

1945年以後,國際社會還擔心德國復興,變得像希特勒時期一樣強大和危險。與此同時,法國竭盡全力使自己強大起來,以免重現1940年那樣軟弱無力的局面。對於這個「偉大的民族」來說,5月8日是法國人自我新意識的新開始。雖然這種自我意識在拿破侖時期曾一度主宰了法國歷史,但在貝當時期宣告結束。今天,世人喜歡嘲笑法國人好大喜功,這實際上是法國這段孱弱歷史帶來的直接後果。1945年5月8日最終結束了這段歷史。

戴高樂

當羅斯福、邱吉爾和史達林重新規劃世界新秩序時,法國根本不在場。法國在印度支那的失敗、西德出現經濟奇跡的同時法國卻面臨困難、還有難堪的阿爾及利亞戰爭,這一切清楚地表明,法國已失去了世界大國的地位。

1958年戴高樂將軍重返政壇後,法國才有了起色:法國成了核大國,讓非洲殖民地獨立,以前所未有的和解行動結束了與德國的世仇。

5月8日對法國意味著從癱瘓狀況的緩慢痛苦覺醒和對新「輝煌」的期望。直到今天,巴黎政府採取的一些行動,無論帶有什麼色彩,都可以歸結到1945年5月8日。

(格拉德•弗席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