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印邊境戰爭始末

Priya Esselborn
2012年10月5日

1962年中國和印度之間爆發的那場短暫而激烈的戰爭有著久遠的歷史根源。主要原因是一條從未明確劃分的國界。50年後,關於這條國界的爭執依然存在。

McMahon Grenzlinie Arunachal Pradesh Datei: 2012_09_28_McMahonLine.psd

(德國之聲中文網)印度第一任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在印度輸掉那場戰爭後變成了替罪羊。人們指責他太過草率、太幼稚,沒有認清局勢。印度媒體更是充滿了各種刻薄挖苦的語言。德國漢堡全球與區域研究所亞洲問題專家貝茨(Joachim Betz)表示:"尼赫魯從來都沒有承認自己對情況的判斷有誤。"他指出,印度軍方當時不斷強調自己的軍事裝備太差。"而且戰地地形也對中國更有利。因為印度從軍事戰略上來講處於低地,必須爬上山頂才能夠進入戰區,而中國軍隊則可以從高處展開行動。"

據估計,中國軍隊1962年10月20日從邊境的東西兩處同時發起進攻時,軍力是印度軍隊的5至10倍。中國軍隊當時一直深入到印度今天的阿魯納恰爾邦省和喜馬拉雅地區。整個戰爭延續了一個月,總共造成2000人喪生。

1962年11月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在新德里發表講話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複雜的歷史

打響這場戰爭讓印度有點措手不及。中印兩國此前經歷了一段長達數百年的漫長而又複雜的歷史。18世紀下葉,印度成為英國殖民地。疆土囊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緬甸的部分地區。1835年,英國和俄羅斯進入了所謂的"大博弈"時代,爭奪對中亞的控制權。俄羅斯曾試圖將自己的勢力範圍向南延伸。西藏當時處於博弈雙方之間。

20世紀初,西藏成為英國的保護地。但1912年,當時的中華民國宣佈對西藏擁有主權,而西藏則於1913年宣佈獨立。英國隨後在1914年舉行的西姆拉會議上宣佈放棄對西藏的主權,當年中國和西藏都參加了此次會議。時任英屬印度外長麥克馬洪和中國在邊界上達成了一致:並將其命名為"麥克馬洪線"。中印雙方對這條3500公里長的邊界有不同的理解。中國認為這只是暫時的一種界定。貝茨指出,中國將麥克馬洪線視為殖民地的界限,隨著英屬印度殖民地的消失,該邊界也就已經過時。

中印有爭議地帶

從兄弟變成敵人

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擺脫了英國殖民統治,贏得了獨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印度新德里尼赫魯大學中國問題專家切諾伊(Anuradha Chenoy)指出,中國和印度在建國初期都想擺脫兩國的殖民歷史,也非常願意維持友好關係:"尼赫魯的設想是,中國和印度應該成為朋友。"理由是:兩國有許多相同之處,在歷史中都經歷了磨難,所以也可以成為亞洲的核心國家。當時"印中是兄弟"的口號得到廣泛傳播。

1954年,中印兩國簽署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國甚至願意接受麥克馬洪線作為兩國的邊界,作為交換條件,中國要求印度放棄阿克賽欽地區。中國在兼並西藏的時候獲得了對這片地區的控制權。印度不願意接受中方提出的條件,並在言辭上予以強烈回應。亞洲專家貝茨解釋稱:"這不是獲得領土的問題。阿克賽欽直到今天都沒有什麼經濟意義。"更多的原因是中國需要這片地區來建設其連接西部和其他省份地區的交通要道。政治學者切諾伊總結稱:"事實是,兩國當時的民族主義都有所抬頭。"從此,兩國在邊界地帶不斷上演小規模衝突。1959年達賴喇嘛逃出西藏,印度為他提供難民庇護:這也是紮在中印雙邊關係上的一根新刺。

中印戰爭期間印軍在調動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避免衝突升級

有趣的是,中國和印度從未正式宣戰。雙方都試圖盡量限制衝突的規模。全世界都曾密切關注兩國的爭端,因為當時古巴危機也愈演愈烈。冷戰以及民主制度和共產主義的對峙局勢也給中國和印度帶來了新的問題。1962年11月20日,中國單方宣佈停火,並撤至麥克馬洪線後20公里處。中國專家切諾伊特別強調這是中國"採取的主動"。印度在此之前曾經向美國發出軍事求援。是害怕衝突升級、還是擔心這一世界海拔最高戰場逐漸惡劣的天氣情況?或是中國覺得讓印度知道自己的短處已經足夠,所以才願意握手言和?這是歷史學至今都無法明確解釋的問題。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