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太空漫遊》——50年的經典
2018年6月17日德國之聲:賴希曼先生,您個人對電影《2001: 太空漫遊》的印象如何?
Hans-Peter Reichmann:我已經忘記自己第一次看這部影片是什麼時候了。肯定是在上世紀70年代。那個時候是在一家地方小影院看的。我們男孩子對它印象特別深刻。不得不說,最讓我們難忘的是影片中的配樂,在一部科幻片中聽到古典樂,非常與眾不同!
德國之聲:您是如何策劃這次展覽的?理念是什麼?
首先要考慮的是展覽的空間。依照電影的表現形式,運用紅白二色打造展覽空間。在《2001: 太空漫遊》這部電影中,紅白是主導顏色,再配上少許深色。因此找到相應的空間理念並不困難。我們分別設計了所謂的"內部"和"外部空間"。參觀者從內部空間走向外部空間,就像電影中那樣。空間理念和展覽設計都是依照原版電影進行的。
德國之聲:現在電影上映50年後,您覺得應如何將其歸類?
我認為這是一部電影史上獨門獨類的作品。我們在展覽的開端放映了庫布裡克本人確實看過的歷史影片片段合集。從弗裡茨‧朗(Fritz Lang)的《月裡嫦娥》開始,也有一些五、六十年代好萊塢不太知名的電影,現在看來,這些電影都不太專業。
庫布裡克和其影片的魅力當然在於,他對科學的深入研究和對時間的設計。當時還沒有相應的電腦特技,他運用的是很"簡單"的技術,但是他投入了巨大的熱情和縝密的心思。而且他也專門咨詢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專業人員。
德國之聲:庫布裡克具體咨詢了誰?怎樣把這一點體現在你們的展覽裡呢?
從宗教學者到生物學家,共有17名科學家作出了貢獻。他們在1968年的時候就想像2001年的地球會是什麼樣的。這些表態在電影的最初版本的開場白中可以聽到。大概有十分鐘長,科學家們就此接受了採訪。參觀者在我們的展覽中也可以聽到這些聲音,有原版和演員配音的德語版供選擇。
德國之聲:撇開科技層面,這部電影講述了什麼哲學道理?
您一開始問我當初如何看待這部電影。當然今非昔比:我當時還很年輕。如今我的個人感受、印象當然截然不同。例如對於有限性這個問題,我會想知道,生理時鐘停止後會發生什麼?每個人都可以自問一些具有哲學意義的問題以及其他問題。一旦開始深思這部電影,不妨想想自己在這個銀河和太空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