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2009年:美中關係相對平穩潛藏衝突

2010年1月19日

民主黨人歐巴馬就任美國總統一年來,美中兩國關係基本上延續了布希政府時期的基本趨勢。有學者總結稱,2009年,歐巴馬一方面擴大提升了美中對話框架,另一方面同胡溫北京政府形成價值取向和利益取向相分離的雙軌外交互動。過去的一年是美中關係相對平穩的一年,但也是潛藏著無數衝突充滿變數的一年。

中美兩國領導人各懷心事圖片來源: AP

2009年1月20日,歐巴馬宣誓就任美國第44任總統。這位在競選期間以呼喊"Change"變革口號著稱的候選人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黑人總統。

歐巴馬是民主黨人,而中國的領導人則往往更喜歡和美國共和黨人打交道。但是中國人心裡很清楚,在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面前,一個新上台的美國政府即便是由民主黨人所領導,也不會立刻同一個持有7989億美元美國國債的債主結束蜜月期。

2009年7月在華盛頓舉行的美中對話圖片來源: dpa

而事實也的確如此。從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之後,還從沒有哪一任美國總統在其就任的第一年像歐巴馬這樣同中國領導層建立起如此密切的聯繫。同他的前任們不同,歐巴馬面對東北亞地區這個強大的國家採取了一種"沉默外交"的策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黎安友教授在歐巴馬上任前就曾分析過,歐巴馬的外交顧問是一些現實主義者,戰略現實主義者。這些外交顧問們承認,中國從經濟戰略性各方面對美國很重要。"美國需要中國的合作,才能夠解決北韓問題、伊朗問題、氣候保護問題等等。在這種情況下,能不能、以及怎麼樣提出人權問題就變得十分困難。所以,巴馬的外交顧問可能會主張不要過於提出人權。"

美國現任駐華大使洪博培一次在接受《紐約客》雜誌採訪時也說過:"將相異的觀點向外透露往往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因為另一方會被迫採取比本應該採取的更嚴厲的立場。"

去年2月,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克林頓訪問中國之際曾表示,她希望"人權、台灣和西藏問題不會妨礙其他更廣泛問題的解決"。新華社報導說,希拉蕊‧克林頓表示,她不會在訪華期間"將重點放在人權和西藏等問題上,這樣做可能會破壞為應對全球經濟危機而付出的努力"。希拉蕊‧克林頓的這一表態雖然遭到眾多人權組織的猛烈抨擊,但是華盛頓方面卻將這一對華策略貫穿延續了下來。

2009年11月歐巴馬登上長城圖片來源: AP

2009年7月底中美兩國在華盛頓舉行首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國派出多達150人的代表團。德新社報導稱,這場為期兩天的中美對話除了決定重啟兩國間軍事對話,沒有取得其它實質性成果,只得出幾項意向性聲明。在擔心美國政府財政赤字不斷攀升會導致美元匯率繼續走跌的中國代表團態度嚴厲地要求歐巴馬政府嚴格美國金融秩序、減少財政赤字的同時,美國方面卻表現得極其溫和彬彬有禮。總統歐巴馬在峰會開始前致辭表示,此次對話將為構建二十一世紀中美"持續合作而非對抗"的兩國關係奠定堅實基礎。峰會結束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務卿希拉蕊‧克林頓稱讚,雙方進行的是一場"深入、廣泛且公開的"對話。

雖然歐巴馬曾經在總統選戰初期措辭強硬地指責中國政府操縱人民幣匯率,他曾說過:"作為總統,我將利用一切外交途徑促使中國停止操縱人民幣匯率。"直到現在美國政府不少代表也在強調,中國應該提高內需水準,並且應該停止人為干預保持人民幣低匯率的做法,但是他們也不得不承認,在經濟政策問題上,美國不可能簡單地給中國定出規矩和條文。

而中國對待美國的態度相對於歷史其他時期變得強硬起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學教授金燦榮說,經過30年的發展,中美關係逐漸成熟起來,雙方力量平衡也出現變化。從美國的視角來看,"中國以前很低調,現在中國有想法就公開說出來"。另外一個構成中國態度轉變的因素是所謂的接觸國際主流社會游戲規則的"學習過程":"中國原來是德治國家,美國是法治國家。中國欣賞的人格是能力強但是姿態低。但是美國領導的西方的特點是你有多大的力量就有多大的要求。現在中國逐漸學會了國際主流社會的游戲規則。所以現在心裡有什麼想法都會大膽地說出來。坦率來講,中國現在的表現越來越像美國。這是中國融入國際主流社會的必然結果。"

過去一年美中關係相對穩定圖片來源: AP/Montage DW

11月中旬歐巴馬首次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在訪問過程中,歐巴馬始終保持了向中國示好的基調。當時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發表評論說:"歐巴馬在北京一無所獲。對於此前提到的幾乎所有問題,如經濟危機、氣候變化、伊朗和北韓核問題,中國都堅持自己的立場。這也許說明北京擁有更強的自我意識,也可能表明北京採取了典型的等候觀望的態度,以便自行確定何時採取何種步驟。中國領導人談及美國的言辭很少,這說明歐巴馬的擁抱無法消除兩國的分歧。"

而在12月召開的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中國方面的強硬態度就更為明顯。西方媒體幾乎無一例外地批評中國代表團阻礙大會最終制定具有約束性的文件。中美兩國與會代表也在會議期間相互指責。美國代表稱,不會為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提供資金;中國代表說,美國沒有兌現減少污染的諾言。毋庸置疑,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最終獲得的只是一個失敗的結局。德國波昂大學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學武分析說,公開的指責和政治實際的操作要區分開來。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的失敗是歐洲人的失敗,而正是中美兩國聯手導致了峰會的失敗:"中美雙方聯手心照不宣地阻止了歐洲試圖以哥本哈根峰會為契機推動新能源、全球環境保護市場和政治結構的形成。美國和中國的相互指責,實際上是一種游戲。哥本哈根峰會就是一種失敗,是歐洲的失敗。主要原因是中美雙方心照不宣地推動了失敗的形成。因為中美雙方從各個角度基本落後歐洲,技術、輿論形成、緊迫感方面都遠遠沒有達到歐洲人想像的要求。"

哥本哈根峰會召開期間,德國明鏡線上發表題為"Chimerica對抗世界"的文章,推測峰會上中美對抗是假,G2對抗G190是真。簡單地說,G2的意思就是"兩國共治",中美兩國共同主導世界事務。事實上,中美兩國都避免使用"G2"這一概念。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中美問題專家司馬安洲(AndrewSmall)曾在接受明鏡線上記者採訪時解釋說,美國避免使用G2的概念是不想讓盟國產生恐慌心理,而中國則不願意讓它的發展中國傢伙伴們得出中國同美國一起前進的印象,另外中國也懼怕在一個由兩個超級大國組成的新的社會秩序中承擔相應的責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學教授金燦榮也表示,G2從政治層面來看在中美兩國國內以及在國際上都行不通:"無論是歐洲、俄羅斯、印度,無論傳統大國還是新興大國都不接受。G2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但在政治上行不通。以後比較好的辦法是大家不談G2,但是客觀上在很多問題上這兩個國家負擔的責任比別的國家大一些。既符合力量分佈的實際,又容易為別的國家接受。"

新的一年美中關係是否有變數?圖片來源: AP / Fotomontage: DW

2009年的中美關係發展是較為溫和的一年,與此同時兩國關係中又包含了大量衝突點。這一特點在2010年伊始就有所體現。今年1月初,美國五角大樓批准向台灣出售升級愛國者三型防禦導彈。波昂大學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學武分析說,雖然這批對台軍售在布希政府時期獲得批准,但是並沒有在當時推進到實施階段。他說,華盛頓此舉似乎顯示出美國急於奪回台海事務的主導權:"馬英九政府上台之後,大陸和台灣之間的互動基本讓美國政府邊緣化。華盛頓似乎急於找到著力點,至少讓台海間的互動凸現美國因素。所以軍售計劃雖然布希時期已經批准,但是歐巴馬政府以如此之急的速度和強硬口氣推進實施,顯現出中美雙方在台海問題上沒有達成共識。還有人權、西藏問題都暴露了雙方的矛盾。這說明,中美之間互動的結構問題還遠遠沒有解決。"

在歐巴馬開始執政的第二年,中美關係將會面臨更多摩擦:不斷升級的貿易戰,歐巴馬可能在2月會見達賴喇嘛,以及美國表示會繼續向台灣出售軍火都可能成為議題。也許正如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克林頓今年1月開始她的南太平洋外交之旅前所提到的,中美兩國之間的關係可能在2010年進入一個不愉快的時期。

作者:洪沙

責編:樂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