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2011年中國人權大事記

2011年12月9日

12月10日是國際人權日,去年的今天, 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儀式上,諾獎得主劉曉波缺席、一把"空椅子"讓世人對中國人權多了一份關注和瞭解。在此盤點2011年德國之聲曾報導的中國人權大事記。

Chinese police officers stand guard near a McDonald's restaurant which was a planned protest site for "Jasmine Revolution" in Beijing, China, Sunday, Feb. 20, 2011. Jittery Chinese authorities staged a concerted show of force Sunday to squelch a mysterious online call for a "Jasmine Revolution" apparently modeled after pro-democracy demonstrations sweeping the Middle East. (AP Photo/Andy Wong)
2月21日,中國茉莉花行動在北京王府井進行中,現場警察如臨大敵圖片來源: AP

"中國茉莉花革命"引發的鎮壓潮

2月19日,博訊網上公佈了中國"茉莉花革命"集會地點為北京 、南京、上海、西安、成都、長沙、武漢等12個大城市的廣場,這一消息使中國當局如臨大敵,先是屏蔽和封鎖網路訊息,其後開始了大規模的抓捕行動。

據"人權觀察"組織在5月間對外發布,中國當局從2月中旬起對異議、維權人士及行動者展開十多年以來最大規模的打壓行動。有200餘人先後遭到強迫失蹤、逮捕、軟禁、監視、傳喚及暴力威脅。至少39名律師、維權人士和博主被刑事拘留。七人被以危害國家安全罪正式逮捕,18人被強迫失蹤。

這其中包括四川成都作家冉雲飛、維權律師唐吉田、滕彪、江天勇、唐荊陵 、劉士輝、李天天;維權人士陳衛、丁茅、佘萬寶、李宇、陳西、黃燕明、糜崇標、廖雙元、華春輝;青年公民行動者魏強、劉德軍等人;

目前多人被以"保外就醫"、"監視居住"等理由獲釋,但四川維權人士陳衛依然處在監禁中,被控罪名為"涉嫌顛覆國家政權"。

艾未未獲釋後與家門外的記者見面圖片來源: dapd

艾未未:九死一生的81天

在中國2011年人權大事記中,艾未未被秘密關押為最令人震撼的個案。近年致力於關注公共事件的艾未未曾參與"5.12四川地震遇難學生調查"、"楊佳案"、"上海11.15大火調查等"

2011年1月11日,艾未未在上海的工作室遭閃電強拆;

2011年4月3日,中國藝術家艾未未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被警方帶走;4月7日中國外交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外交部發言人洪磊表示,艾未未涉嫌經濟犯罪,公安機關目前正在調查,中國是法治國家,公安部門將依法辦事,他同時警告其他國家無權干涉。

從4月3日艾未未被"秘密關押"起,中國當局嚴禁媒體和網路上出現關於艾未未的訊息。在中國門戶網站的微博上"艾未未"成為嚴禁 的"敏感詞"。艾未未"被失蹤"後,多個國家如美國、法國、德國、英國政府及國際人權組織等呼籲中國政府釋放艾未未。

6月22日,中國當局以"取保候審"之名釋放艾未未,但要求其在一年內不得接受媒體採訪出離開北京。其後,他的母親及姊姊對媒體表示,他在81天裡,受到每天24小時不間斷的嚴密監視和"洗腦"等另外一種酷刑

11月1日,北京當局對艾未未進一步施壓加力,向其出具了1522萬元的天價稅務處罰;11月17日,又指艾未未"涉嫌色情";目前的艾未未依然處在警察對其住宅和出行的監控中。

陳光誠:依然身處"密不透風的監獄"

山東盲人維權律師因揭露臨沂當局的"計生黑幕"和為弱勢群體維權繫獄四年零三個月,2010年9月9日獲釋後,山東當局雇傭30餘名看守將他一家與外界隔絕,陳光誠在獄中遭受酷刑患有嚴重的腸道疾病也不得救治。

2011年2月,陳光誠錄製的影片經由特殊渠道傳出,隨後陳光誠因偶然機會與外界通話被看守發現,遂遭遇暴打。

一年間,先後有近三百位中國公民行動者、維權人士等前往臨沂探訪陳光誠,幾乎所有探訪者都遭遇當地看守和警方的暴力對待。迄今為止也沒有任何探訪者能夠見到陳光誠。美國國會曾通過陳光誠特別法案,敦促中國政府給予陳光誠一家應有的自由和權利;包括美國、瑞士、瑞典等國家也正在響應國際追責呼籲,考慮對參與迫害陳光誠的中共當局官員限制入境等。

王荔蕻:做真正的公民成為當局判罪理由

現年56歲的王荔蕻因為長期致力幫助弱勢群體維權,特別是在"福建三網友案"中,與中國其他幾百位網友一起前往福建圍觀,此舉也啟動了中國網民之後的一系列圍觀行動。

今年3月21日,王荔蕻被正式刑事拘留,理由是"尋釁滋事",4月22 日,王荔蕻被正式逮捕,罪名為"聚眾擾亂交通秩序罪"。9月9日,王荔蕻被以"尋釁滋事"罪名判刑9個月。10月20日上午,北京第二中級法院駁回維權人士王荔蕻的上訴,維持原判。

在王荔蕻被庭審時,也中國當局持續的高壓時期,依然有幾百位網民前往圍觀,被稱為"公民接力"行動。

西藏:燃燒的火焰

自2008年"3.14事件以來",中共當局在藏區實行持續的高壓政策,藏族僧尼近年來發起多起自焚抗議,自今年3月份以來,僅在阿壩地區就發起11起自焚事件。12月1日,位於美國的"國際聲援西藏運動"對外公佈,一名西藏昌都原嘎瑪寺的喇嘛丹增平措自焚,目前正在醫院接受治療,現年46歲的丹增平措是首位在西藏自焚的喇嘛。

美國使館在2011年4月8日發布的《2010年人權報告西藏篇》,指在"3.14事件"後,藏人的言論、宗教、集會、行動等自由遭到中國當局更嚴重的打 壓,其中非法槍決、刑求、逮捕、收押、軟禁等,都是中國官方持續鎮壓西藏的手段。據中國官方媒體報導,在2008年3月至4月間,西藏共有4434人被拘 留。而國際組織估計遭拘捕的人士超過5600人。很多囚犯被判處勞改或以其他方式囚禁,不經司法審核。

內蒙:民族、人權問題繼西藏新疆之後被國際關注

中國內蒙自今年5月份以來,蒙古族牧民莫日根因為維護草場被當地礦產公司的汽車碾壓致死,從而引發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

早前蒙古異議人士哈達在被釋放後一直下落不明,其妻子和兒子也被當局抓捕;另有作家高玉蓮持續遭受迫害,一系列的事件引發國際社會對內蒙古民族問題和人權問題的關注。

11月21日至22日,"蒙漢民族與民主問題研討會"將在德國科隆近郊的勒沃庫森舉行。內蒙古人民黨主席席海明表示希望在內蒙建立"文化特區"。保護草原應該成為特區的核心。

新疆:絕望中的掙扎

7月18日,新疆和田市一處派出所遭到襲擊。"世界維吾爾人大會"周二表示,有20人在衝突中死亡。中國官方媒體稱這起事件為暴徒襲警,流亡維吾爾人組織則指出,衝突的原因是當局之前對抗議活動的武力鎮壓。

7月30日晚11時和31日下午4時,新疆喀什連續發生兩起爆炸和襲擊事件,據法新社最新報導稱,兩起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數已經上升至19人,數十人受傷。中國官方則稱,襲擊者大約有14人,其中5人被擊斃,5人被捕。

7月31日下午,新疆自治區常委緊急召開常(擴大)會議,黨委書記張春賢主持會議,會議部署嚴打"暴力犯罪",以維持全疆大局穩定。新疆喀什政府8月1日也發布了通輯令,高額懸賞追捕"嫌疑人"。

世維會發言人迪裡夏提認為出現目前的多起襲擊事件,是由當局一直以來的系統性鎮壓造成的:"這種鎮壓導致維吾爾人根本無法利用任何和平的形式,來進行抗爭,表達各種意見,這是一種'絕望中的掙扎',維吾爾人的抗爭遭到長期的鎮壓,其後演變為採取不該採取的手段,這也是中國的政策將他們直接推向這一步。

言論這個最基本的人權在中國缺失空間

5月12日,《南方都市報》發表紀念"5.12地震"的社論"躺在時間的河流上懷念他們",因為文中提及艾未未和豆腐渣工程,該文章主筆宋志標被解約;9月份,原《山西晚報》記者李建軍因為發表揭露山西公安系統腐敗的文章遭報復;

據紐約保護記者委員會於12月8日發布報告稱,截至12月1日全球有179名記者、編輯和攝影記者被判入獄,為15年以來被抓人數最多的一年。其中中國有24人,24人中有很多為自由記者;

"7.23動車事件"後,中宣部如同其他公共事件的表現一樣,連對媒體下達禁令,要求只做正面歌頌式報導和不許反思性報導;

在當局對記者和媒體打壓的同時,更加封鎖公民的網上言論,在中國最大的微博平台--新浪微博,目前雇傭一千多名微博管理員,對"敏感訊息"進行屏蔽和刪除。

中國的"防火長城"政府網阻隔網民登陸海外網站,被稱為"防火長城之父"的中國郵電大學方濱興,5月份時到武漢大學進行演講活動遭網友扔雞蛋和鞋子以示抗議。

紙面上的民主,步履維艱的獨立參選人

中國在今年湧現出一大批獨立參選人,德國之聲早在5月份起就曾報導江西劉萍、魏忠平、上海作家夏商、成都評論人李承鵬、湖北選舉專家姚立法等人,先後被中國當局打壓的經歷。

江西獨立參選人劉萍曾憤怒表達:"這不是人大代表選舉,而是黨代表選舉。",香港的出版人鮑朴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也表示,當局對獨立參選人的打壓,反映了中國的"人民民主"遠 沒有實現。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駐京記者也在北京實地採訪了獨立參選人,該報認為,選舉就是中國紙面上的民主。

另外在2011年,德國之聲還曾關注中國土地維權、和宗教被打壓、法制的現狀等, 有人權團體認為相比較以往,2011年中國人權並沒有進步,反而呈現倒退的態勢。目前旅美民主人士楊建利也正在和聯合國及國際組織聯繫,認為中國並沒有履行人權責任和義務,呼籲取消中國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的理事資格。

綜合報導:吳雨

責編:苗子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