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誕辰250周年的文藝慶祝活動將會給人們留下深刻的記憶。 2020年,德國將舉辦約1000場大型活動,紀念這位偉大作曲家的不朽音樂作品。在柏林舉行的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紀念活動籌劃介紹會上,聯邦文化國務秘書格呂特斯(MonikaGrütters)稱貝多芬"是最著名的德國人"。他的音樂激動人心,並將全世界的人聯繫在一起。 "貝多芬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對音樂進行了徹底的革命,打破了他那個時代的音樂界限。即便是今天,我們也需要像貝多芬那樣的政治意識,尤其是豐富的藝術想像力。貝多芬的作品體現了一個統一的歐洲的民主成果,以及抵制民粹主義排外煽動的鬥爭。"
貝多芬:歐洲人、人道主義者和國際公民圖片來源: Bundesstadt Bonn/M. Sondermann 德國所有城市都將為這位1770年在波昂出生,1827年在維也納逝世的作曲家舉行紀念活動。屆時將演奏這位極其高產作曲家的所有作品。在聯邦總統施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的主持下,將在貝多芬的出生地波昂舉行一系列的音樂會、展覽、電影展、報告會以及為青少年兒童舉辦的活動。北威州州長拉舍特(Armin Laschet)說,波昂是貝多芬出生的地方。在移居維也納之前,他在這裡生活了22年。因此波昂在慶祝活動中扮演著尤其重要的角色。
拉舍特州長說,貝多芬有著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一部分"DNA"。他不僅是一位來自波昂的作曲家,而且還是一位人道主義者和世界公民。拉舍特說:"憑借第九交響曲的《歡樂頌》 ,他已成為歐洲最偉大的音樂人之一。我們將在2020年全年慶祝並進一步探討他的音樂、視野和思想。"為此沒有比其出生地波昂更好的地方了。今日的波昂更是具備了貝多芬當時所期待的特點:"對世界敞開大門、實行人道主義和富有想像力"。
貝多芬在波昂的故居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H. Kaiser 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紀念活動將於12月16日,也就是貝多芬誕辰的前一天,在波昂正式開幕。屆時著名指揮家拉特爾(Simon Rattle)擔任指揮、小提琴家巴蒂阿什維利(Lisa Batiashvili)參加演奏的倫敦交響樂團音樂會,以及中國作曲家譚盾受託創作的作品"九歌"在德國的首演將是全年慶祝活動的高潮之一。
在全年紀念活動結束前夕,波昂西東合集管弦樂團( West-Eastern Divan Orchestra )將於2020年12月17日在波昂演奏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由巴倫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擔任指揮。此外,柏林藝術學院的"Labor 2020"樂團將在柏林舉辦音樂會。這是一個與世界各地受到貝多芬作品啟發的年輕作曲家們聯合開展的一個國際合作項目。
貝多芬是怎樣變聾的?他是否如坊間盛傳的那樣壞脾氣?關於這位音樂大師的傳記很多,然而傳說和謎團同樣不少。在波昂貝多芬音樂節之際,我們在這裡幫您破解一些謎團。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 貝多芬的出生日期首先就是個謎。確定的是他於1770年12月17日在波昂受洗禮。他自幼學習鋼琴、管風琴、小提琴,7歲那年辦了第一場個人演奏會,12歲開始作曲。1792年他搬到了維也納,一直生活到1827年3月26日去世,享年56歲。
圖片來源: AP 貝多芬一生未婚,他舉世聞名的鋼琴曲《獻給愛麗絲》是為歌劇演唱家伊麗莎白‧羅克爾(愛麗絲是伊麗莎白的簡稱)寫的。據傳,他還曾向這位女歌手求婚。而他的好友這樣評價這位音樂大師:「貝多芬在維也納一直處於戀愛中。」而他的遺物中也包括也給一位女性的多封情書,這段歷史也被傳為佳話。
貝多芬被描繪為矮小敦實、臉上佈滿雀斑,另外還非常邋遢——不愛倒夜壺、樂譜旁邊就是剩菜剩飯。另外,他年輕時性格活潑,上了年紀則變得性情乖戾,這或許與他的耳聾有關——貝多芬在其「哈利根施塔特小屋遺囑」中回顧了失聰的經歷。 而他的嚴厲甚至讓受他撫養的侄子卡爾嘗試自殺。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貝多芬為維也納古典主義音樂時代畫上了句點。他被看作是音樂界的革命者和浪漫主義的開路人。他在第九交響曲中運用了人聲合唱,這是那些古典主義交響曲所沒有的。他的音樂風格熱情奔放、對比強烈,辨識度非常高。他一生留下了240部作品。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貝多芬是一名完美主義者。他不僅為其所在的時代作曲,而為後代留下藝術瑰寶。他對其作品反復修改,常常工作至深夜。他成功了:他如今仍然是世界最受歡迎的作曲家,作品傳承至今。
圖片來源: CC 維也納歌劇院院長邀請貝多芬為其劇院寫一部歌劇,這成就了貝多芬一生唯一一部歌劇《費德裡奧》。這部歌劇在1805年首演時漏洞百出,貝多芬之後對其進行了反復修改,將兩幕劇改為三幕劇,其最後版本很成功。歌劇是基於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一個真實的故事。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kg-images 貝多芬不僅對音樂著迷,也涉獵哲學、文學和政治。他早期音樂作品中的英雄主義元素非常鮮明。他為法國大革命所吸引,並曾將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獻給了他所欽佩的拿破侖。然而在拿破侖1804年稱帝後,貝多芬憤怒地收回了這一饋贈。
圖片來源: Wikipedia public domain 貝多芬第五交響曲是世界最常被演奏的交響曲之一,人們都很熟悉其特別的四音符「短-短-短-長」主題開頭。貝多芬一生共創作了9部交響曲,雖然不及莫扎特的41部,但也算非常高產。而且9部交響曲似乎成為了作曲界的魔咒,後世的著名作曲家馬勒、布魯克納等,無人能出其右。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akg-images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著名的是其末樂章——由詩人席勒同名詩改編的《歡樂頌》。這是貝多芬最後一部交響曲,在譜曲時他已經失聰。該交響樂的首演在1824年5月7日,當時這位偉大的音樂家已經無法聽到台下雷鳴般的掌聲了。時至今日,這部交響曲仍在音樂界佔據重要的地位,給予了後世很多創作靈感。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貝多芬在27歲時就開始耳背,在48歲時完全失聰,並受耳鳴折磨。最新研究顯示,造成他失聰的原因是由東方鼠蚤所傳播的斑疹傷寒症。如今人們知道,當時的醫療水準有限,治療手法非常折磨人(圖為貝多芬的助聽器),而且導致耳內進一步感染。這位偉大的作曲家因此變得特立獨行而古怪。儘管如此,貝多芬仍創作出了一部又一部偉大的作品。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Beethoven-Haus Bo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