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聯邦勞工市場和職業研究所(IAB)移民問題部負責人布呂克爾(Herbert Brücker)在周一(11月5日)一期的《世界報》上表示,不出20年,德國大城市中,移民比重將升至最高70%。這位經濟學家認為,為滿足勞動力需求,德國未來必須向更多國家開放。
布呂克爾表示,"德國將變得更多彩。目前,德國人口中約有四分之一具移民背景,20年後,比例將是35%,也可能超過40%。"他指出,法蘭克福是個很好的例子,"在那裡,目前已是每兩個人中就有一個具移民背景。在柏林,比列約為35%。我們今天在大城市看到的情形未來將是整個國家的正常現象。在法蘭克福這樣的城市,移民的比重將在65%至70%之間。"
不過,布呂克爾強調,如果以為,未來德國人將成為"少數民族",面對由移民組成的"多數",那將是一種錯誤的看法。同時擔任柏林洪堡大學德國融入及移民實證研究所(BIM)所長的布呂克爾指出,"德國人將始終是遙遙領先的最大族群;移民本身各有不同,多姿多彩。一部分人是穆斯林,另一部分人信佛,多數人則是基督徒;一些人有學術文憑,另一些人則是幫工。"。
根據該研究所的計算結果,至2060年,德國每年需要淨移民40萬人,方能避免就業人口及經濟力量萎縮。布呂克爾指出,無論是涉及高質人才還是涉及受教育程度低的勞動力,在移民方面,德國要與他國競爭。他指出,很明顯,歐盟國家來德國的勞動力會越來越少,"來自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等新加入歐盟的東歐國家、以及來自西班牙或葡萄牙的潛在移民數量日漸減少",因此,德國必須擴大對西巴爾干國家或烏克蘭等歐盟周邊國家的開放程度。
住得差、吃得省、無家可歸又出不起門:在德國這樣的富裕國家,也有不少人要面對貧窮。攝影師Shamsan Anders的這組照片展現了德國貧窮的「模樣」。
圖片來源: DW/Shamsan Anders這裡是不來梅的Grohner Düne區,據統計這裡是全德國貧困風險最高的地方,有超過五分之一的人屬於貧困人口。在德國,收入低於平均線60%的人,被視為貧困人口。
圖片來源: DW/Shamsan Anders不來梅有三個為窮人提供的「救濟餐桌」,膳食都靠公司、麵包房、超市等捐贈。圖片上,「救濟餐桌」的工作人員正在為Burg「餐桌」做準備,每天有大約125人來這裡。
圖片來源: DW/Shamsan Anders 來「餐桌」的有個人,也有家庭;有德國退休人員,也有移民、難民。其中一個救濟餐桌的負責人表示,不來梅是一個多元的城市,「沒有緊張氣氛,餐桌的氣氛充滿寬容和感激」。
圖片來源: DW/Shamsan Anders在「餐桌」幫忙的很多都是志願者——比如圖上80歲的退休老人Werner Dose。此外,還有一些實習生和「一歐元工作」者。
圖片來源: DW/Shamsan Anders位於德國東部的哈勒,曾經別具魅力,是民主德國的重鎮。如今,這個城市日漸衰敗。在哈勒新城,有很多閒置的破舊樓房。當地失業率很高,前景很差。
圖片來源: DW/Shamsan Anders上不起課外輔導、辦不起生日聚會、參加不起體育協會——德國有超過200萬的「窮孩子」。在哈勒新城,兒童的貧困率更高,三分之一孩子的家庭都要依靠社會福利、社會救濟。
圖片來源: DW/Shamsan Anders「Schnitte Ost」這個援助機構向大約50個孩子提供幫助。孩子的年齡在6至15歲之間。負責人說,「我們的座右銘是:不讓孩子餓著肚子回家」。
圖片來源: DW/Shamsan Anders「Schnitte Ost」的負責人表示,對該機構的需求持續增加,很多孩子來自難民家庭。該援助機構除了提供免費餐飲外,也輔導孩子們的功課,提高他們的日常生活能力,其中也包括教孩子們刷牙。
圖片來源: DW/Shamsan Anders在柏林,大約6000人流落街頭,其中60%是外國人,他們大多來自東歐國家。在歐洲大城市,近年來流浪漢的人數持續增加。
圖片來源: DW/Shamsan AndersJörg是一名建築機械師,38歲的他已經在街頭生活6年了。他曾受過正規職業培訓,然而在一次事故中失去了一條腿。他抱怨,柏林的流浪漢越來越多,互相之間的競爭更強了。他說,自己最大的夢想是有一天可以重新玩打擊樂,「那真的讓我很開心」。
圖片來源: DW/Shamsan Anders 凝煉/葉宣(天主教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