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Deutschland Internet 25

2009年8月2日

25年前的8月2日,德國收到了來自美國的第一封電子郵件。如今收發電郵已經成了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不过網路仍然不斷給人們帶來新的挑戰。本台記者對德國的網路發展作了以下評論。

電子郵件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圖片來源: bilderbox

"歡迎加入電腦科學網!"這是德國在1984年8月2日收到的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第一封電子郵件的標題。郵件寄到了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的計算機系。電腦科學網(CSNET)的最初目的是為了方便各國科學家們之間的交流。

從那天開始至今,德國人已經收發了無數封電郵。由此看來,應該給當年的網路先鋒們獻上一束"電子鮮花"。不過從第一封伊妹兒至今,25年過去了,也更該看看德國如今在網路領域的發展。1984年,德國是全世界第4個開始連通網際網路的國家。而現在德國在網路發展領域還處在全球的這個名次麼?恐怕不是吧。

不同的市場調研機構,特別是IT領域協會Bitkom,不斷地強調德國在網路運用方面的成就和發展。然而如果我們把德國和其他國家做個國際比較,特別是在網路對當今世界產生的巨大影響方面,結果才更有意思。

幾天前,專門致力於在傳媒領域提供前瞻性策略的優勢麥肯公司(Universal MacCann)發布了一個社會性媒體現狀報告。其中有來自38個國家的22000多名網民參加了問卷調查。根據優勢麥肯的報告,四分之三的網民使用所謂的"社交網路"。報告中也談到了德國的情況:德國的網民也使用類似Facebook和StudiVZ這樣的社交網路平台。報告也說,通過多年的觀察,德國對于網路發展中產生的變化表現得較為被動。

報告中的說法不無道理。在美國矽谷,德國人被稱為"跟屁蟲",就是把美國搞得成功的東西學過來,之後再高價出售給想壯大行業勢力的美國公司。比如德國頗受年輕人喜愛的社交平台StudiVZ就完全是迷你部落格Facebook的翻版。類似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最著名的例子是1999年,來自德國的三兄弟創立了網上交易平台alando.de,這完全是學美國的ebay。而alando.de創立6個月後,這三兄弟將該網站以50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了ebay,並成了成功的網路企業家。

優勢麥肯和其他一些報告中提到的,德國在"社交網路"領域顯得有些"遲緩",這點也在其它方面有所體現。不少德國政治家一方面爭論是否應該利用"社交網路",另一方面看到美國总统歐巴馬在選戰期間成功利用社交網路媒體贏得大量選票的經驗,深表羨慕並無助地紛紛效仿。與此同時,英國政府早已發表了一份20頁的迷你部落格入門手冊,大肆鼓勵官員們利用迷你部落格Twitter。

在網路利用方面,德國無疑有潛力也有條件像1984年時那樣沖進全球前五名。不過要做到這點,德國要少一些先入為主的偏見,积极迎合網路不斷帶來的變化。希望德國不需要下一個25年才能達到這一目標。


作者:Gabriel González

責編:葉宣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