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50年前,德媒這樣評述德中建交

葉宣(摘編)
2022年10月10日

在經過為期不長的接觸和談判後,1972年10月11日,聯邦德國同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當時就有德國媒體指出,這一步驟具有重大意義。但這一關係具體將給兩國各自的發展帶來什麼影響,似乎還沒有人能預見。

聯邦德國外長謝爾、中國外長姬鵬飛在北京簽署建交公報(1972年10月11日)
聯邦德國外長謝爾、中國外長姬鵬飛在北京簽署建交公報(1972年10月11日)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德建交公報簽署後第二天出版的《世界報》就發表評論指出:"北京和波昂之間建立外交關係不僅僅是一個政治上的必要之舉,從聯邦德國和歐洲的利益出發值得歡迎。它符合一個對未來的世界秩序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性現實。兩國間將由此發展出怎樣的政治關係,今天或許還沒有人能夠預言。可以肯定的是,作為工業國家,聯邦德國對中國的意義非同小可。中國希望找到一扇進入西歐的門戶,在歐共體內找到一個夥伴,這個夥伴(聯邦德國)不應該拒絕。"

在宣佈建交前,德中兩國政府進行了一段時間不長的試探接觸。《法蘭克福匯報》在1972年9月30日有關德中就建交事宜達成一致的報導中寫道:

"在兩國首都設立的大使館將獲得領事權。聯邦政府不會就台灣問題發表聲明,因為--正如(德國)外交部周五所作的解釋--對於波昂來說並不存在台灣問題。聯邦外交部長謝爾下周就將在聯合國全體大會的間隙展開首次會談,同中國副外長黃華進行接觸。之後還計劃在北京同中國總理周恩來和外長姬鵬飛舉行多次會談。在波昂,並沒有商定與(中共)黨主席毛澤東會面。不過並不排除這樣一次會見的可能。"

聯邦德國外長謝爾1972年10月訪華期間登上長城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

"波昂方面重視的是,同北京建交不應該被當作轟動事件看待。(德國)與所有由此願望的國家建立正常關係的意願,在1969年10月的政府聲明中就已有宣示。現在正是在逐步開始充實這些關係。在此背景下,外交部指出,這一政策並不針對任何一方,而是屬於聯邦政府'緩和外交'的一部分;此外兩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也存在巨大差異。謝爾將利用在北京的時間,探討加深這一關係的可能性。"

地緣政治夥伴

《世界報》在1972年10月12日發表客席文章"中國視波昂為政治夥伴",提出了與聯邦德國建交"對北京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作者認為,可從外交、內政和心理三個層面分析:"外交上,與波昂建立聯繫是北京加強其反蘇立場的諸多步驟之一。自從布拉格事件,自從勃列日涅夫教條的宣佈以及中國認為與此密切相關的1969年中蘇邊界爭端以來,反蘇成了中國結盟政策的首要標準,而不再是階級鬥爭。"

作者以此解釋中國為何同政治世界觀截然相反,但與蘇聯都有著某種利益矛盾的國家,如希臘、伊朗、土耳其、衣索比亞,乃至宿敵日本都建立了外交關係,並同美國接近。

"聯邦德國在這些國家的圈子中具有特殊地位。它在北京十分看好、但被莫斯科屢屢攻擊的歐洲經濟共同體中扮演領導角色;此外它還同中國一樣,因蘇聯對領土的飢渴而飽受困擾,以至於中國人覺得自己在這一問題上的情感能夠得到德國人的理解。儘管有'東方條約',(蘇德之間)由此種種可能的潛在矛盾,從中國的統一戰線--即盡可能地孤立蘇聯--的策略角度看,無疑是一件好事。"

周恩來設宴款待來訪的尼克森(1972年2月28日)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

內政方面,作者認為,與聯邦德國建交是總理周恩來外交政績上的又一個成功故事。此前,尤其是在邀請尼克森訪華的問題上,周恩來與毛澤東欽定的接班人林彪發生了矛盾,這一外交事件後來被黨媒宣傳為重大勝利,周恩來得以全面貫徹其主張。最後還應提到心理因素:

"在外交,中國在過去幾個月裡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的中心。過去被視為殖民強權的歐洲國家,現在向中國派出了代表使節,他們受到了熱情歡迎,也感受到了對方的自豪和保有距離的尊嚴。長期以來忍受屈辱的中國又找回了舊有的自信。這種自信的一部分也反映在與聯邦德國建交的慶祝儀式中。"

從革命到外交,從造反到建設

1972年10月15日出版的《明鏡》周刊,發表長篇背景文章,回顧了德國和中國自19世紀末以來的交往歷史。從普魯士王國與清朝建立外交關係、義和團運動和德國的殖民侵略、參加長征的德國人李德、中共建政後與東德建交以及與西德的非官方往來,直到1960年代末北京和波昂開始謹慎互動,及至1972年聯邦德國出現了一個在經濟和文化領域關注中國的高潮,工業和貿易界則開始看好中國的巨大市場和潛在產能。

文章認為,此時的中國"並非軍事和經濟強國,卻成為了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的對立面","一個巨大的發展中國家,正在努力把自己荒廢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能量轉移到經濟建設中來。然而儘管開始了外交開放,這個國家依然還是封閉的。"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