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50年前的10月23日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10月23日

50年前的今天,法國、英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五國同聯邦德國和義大利在巴黎簽署了《巴黎協定》,成立了西歐聯盟,隨後,聯邦德國又加入北約組織。德國今天的地位有如何?

德國戰後首任總理艾德諾(攝於1957年)。將德國引入西方陣營的艾德諾被認為是德國最偉大歷史人物之一。圖片來源: AP

半個世紀前,西歐各國簽署了《巴黎協定》。50年後的今天,官方並沒有舉行慶祝儀式或發表評論。只有歷史學家及少數的專家學者才知道,1954年10月23日是聯邦德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日子之一。那麼,它到底具有什麼樣的歷史意義呢?西方各國成立歐洲防衛共同體,原本旨在既束縛西德的軍事武裝,防止這個二戰元兇重新發動侵略戰爭,又保護年輕的民主力量免受蘇聯軍隊的壓制。而實際上,這一天標誌著聯邦德國從此獲得政治獨立。

西德和義大利加入了北約組織,西歐聯盟得以成立,德國結束了自1945年以後的被佔領狀態,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實體。

《巴黎協定》首先是在美國施壓的情況下得以簽定的。自1950年起,美國人就一直在打消西歐人-尤其是法國人的顧慮,要求西德加入防衛共同體,抵禦蘇聯對自由歐洲的威脅。當年的西德總理艾德諾一再對華盛頓方面堅持其立場:德國重新治軍的前提是,德國必須被平等地納入西方陣營。否則,對艾德諾來說無異於政治自殺,因為德國社會普遍反對巴黎提出的關於重新治軍的建議。

歷史終歸是歷史,但我們也不難發現它對於今天所具有的借鑑意義。施羅德總理希望德國能夠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已是德國外交的主要目標。對此,聯邦政府的理由是:德國是聯合國的第三大出資國,並在聯合國的領導下,積極維護世界和平。因此,德國希望得到安理會的固定席位,對重大決策享有投票權,這也合情合理。

但是,柏林方面的願望卻在本周受到了重大打擊。美國國務卿鮑威爾聲明,美國將在安理會的擴充席位問題上支持義大利的立場。但是義大利卻是反對德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雖然鮑威爾曾明確表示過:「我們不會忘記我們的朋友。」但這無疑暴露了他虛偽的一面:就因為義大利在伊拉克戰爭期間派兵支持過美國,而德國卻是反對戰爭的。也就是說,如果不給予軍事上的支援,也別想取得政治上的支持。1954年的歷史又在2004年重新上演。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