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梅克爾 卸任總理至今已有差不多兩年半時間,民調機構"YouGov"就民眾對德國整體狀況的感知對2300名德國人發起了一項民意調查。調查結果不知道會令梅克爾是喜是憂:61%的德國人認為自梅克爾卸任以來德國變得更加糟糕。問及原因時,28%的人認為,自2021年以來接替梅克爾上台的交通燈政府(社民黨、自民黨和綠黨)是"罪魁禍首"。只有約四分之一的人表示,生活狀況整體持平。
梅克爾:清醒和務實主義 梅克爾在2005年至2021年間以冷靜和務實主義治理國家,那麼她現在很可能也會以同樣的態度看待這項民調結果 - 在她之後上台的聯盟政府需面臨並處理多項危機:俄烏戰爭 、隨之而來的通貨膨脹、高企的能源價格、中東戰爭,以及日益嚴重的社會兩極分化、右翼民粹主義在整個歐洲崛起 、僵化的官僚主義機制和德國老舊的基建設施 。
聯邦總統施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於2023年4月授予梅克爾德國最高功績勳章 大十字勳章,並稱她為"民主的榜樣和標誌"圖片來源: Michele Tantussi/REUTERS 不喜歡聚光燈的前總理 退休後,梅克爾幾乎在公眾視野裡消失了 - 就像她自己之前宣佈的那樣。梅克爾也是戰後德國首位自願放棄連任的聯邦總理,2021年她自願離任總理。梅克爾不尋求媒體關注和曝光,很快淡出公眾視野。儘管如此,在她70歲生日之際,仍有許多人想念她,並向她送上祝福。聯邦總統施泰因邁爾(社民黨)便是其中之一,他曾兩度在梅克爾政府中擔任外長。
施泰因邁爾:"我們民主的榜樣和標誌" 聯邦總統施泰因邁爾在他的官方生日祝辭中稱讚梅克爾是"我們民主的榜樣和標誌"。他提到,梅克爾的特別之處在於,她70年人生幾乎可以被精準地分為兩個階段:"柏林牆倒前的35年,以及柏林牆倒後、在渴望已久的自由中生活的35年。" 施泰因邁爾繼續寫道:"對您來說,自由的價值和開明社會的價值始終非常重要。您的論點如此令人信服,因為您以自身經歷,更深刻地認識到,生活在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裡的價值無法用任何東西來衡量。"
2005年11月22日:梅克爾宣誓就任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首位女總理圖片來源: Guido Bergmann/BPA/dpa/picture-alliance "你還沒有取得多大成就" 梅克爾一直需要面對的挑戰包括:她來自前東德的背景,最初的職業是一名物理學家,與政治無甚關聯,直到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倒之後才進入政壇,相比於大多數來自西德的男性政治家,梅克爾政治生涯開始的要晚得多。德國公共電視台ARD新推出的一個五集紀錄片《梅克爾總理的命運之年》(Schicksalsjahre einer Kanzlerin)中也提到了這一點。
在紀錄片中,梅克爾講述了她在1984年30歲生日那天搬進了當時位於東柏林的一間破舊公寓。那時她剛結束第一段婚姻。梅克爾的父親,一位牧師,來到新搬的住所看望她。40年後,梅克爾回憶道:"他當時環顧四周,沒有生日祝福,而是對我說:'你還沒有取得多大成就。'"
梅克爾的政治生涯始於柏林牆倒 然而接下來的數十年則遠不是梅克爾父親當年所能預見的了:梅克爾從成為民主德國第一屆、也是最後一屆自由選舉政府的副發言人,到聯邦部長,再到首位女總理,並三次連任,如今回顧起來,這一路走來幾乎充滿了傳奇色彩。這是一段只有處於柏林牆倒和兩德統一那樣的時代轉折點才能開始的政治生涯。
退休後,梅克爾便鮮少出現在公眾視野裡。偶有露面也是以頗為出人意料的方式,比如今年5月,綠黨籍前環境部長特裡廷(Jürgen Trittin)告別政壇,梅克爾發表講話對其工作表示贊賞和肯定。這位綠黨元老總體來說在梅克爾從政活躍期與其交集不大。再有就是2023年5月,梅克爾與前美國總統歐巴馬在柏林的會面也在當時登上了一些新聞頭條。除此之外,梅克爾深居簡出,據說正在努力撰寫回憶錄,預計將在今年秋季出版。
前德國總理梅克爾和前美國總統歐巴馬在柏林餐廳進行了一場私人會面圖片來源: Büro der Bundeskanzlerin a. D./dpa/picture alliance/dpa 前衞生部長施潘歷數梅克爾執政時期三大錯誤 離職後梅克爾與其所在政黨基民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疏遠。自2021年12月以來,她沒有參加過任何黨代會。在梅克爾生日當天,現任基民盟議會黨團副主席施潘(Jens Spahn)在接受新聞雜誌《焦點》(Fokus)採訪時雖然對梅克爾做出的貢獻表示讚揚,但也指出了她的三大錯誤:第一個是2015年以來的大規模非法移民 令德國社會不堪重負並造成了社會不穩定。施潘認為,第二個錯誤是"我們至少從2014年起就應該對普丁領導下的俄羅斯採取完全不同的態度 。 "第三個錯誤是2011年福島核電站事故後做出退出核能的決定 。
梅克爾穩健執政16年 政治遺產今安在?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梅克爾對德國人民改變的能力信心不足? 與如今的交通燈執政聯盟代表交談時,許多人表示,梅克爾執政時期的特點是:盡可能少的給德國人民帶來需要進行改變的負擔。而現在,則必須以最快速度對那些未完成的變革進行彌補:數字化、能源轉型、解決技術工人短缺問題等。並且,在全球民族主義威脅日益嚴重的大環境下,德國還必須迅速學會自衛,包括軍事自衛。
即便是政治對手,比如綠黨籍副總理哈貝克,也對這位曾帶領德國度過歐債危機以及新冠疫情的前總理給予了非常友善的評價。今年6月,哈貝克在德國版《滾石》(Rolling Stone)雜誌上寫道,人們完全可以想像梅克爾在家裡安安靜靜地烤蛋糕、削馬鈴薯皮,或者看《犯罪現場》的樣子。這顯然是一種稱讚:贊扬梅克爾反感任何形式的虛榮。
2022年11月4日,上任近一年後的德國聯邦總理肖爾茨抵達北京,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至此他也成為1972年德中建交以來第六位訪問中國的聯邦總理。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Kappeler 2022年11月4日,德國總理肖爾茨(Olaf Scholz)出訪北京,成為自新冠疫情爆發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首位訪華的歐盟領導人。這也是習近平打破先例獲得中共總書記第3任期,並透過「習家軍」鞏固自身權力之後,有歐盟國家領導人首次出訪北京。肖爾茨此次攜帶12名德國企業代表訪華,行程只有一天。肖爾茨的訪華行程飽受批評,因為德國和歐盟各國普遍認為肖爾茨將短期商業利益置於對華戰略及歐盟團結之上。習近平在會見肖爾茨時說:「只要秉持相互尊重、求同存異、交流互鑑、合作共贏原則,兩國關係的大方向就不會偏,步子也會走得很穩。」
圖片來源: Kay Nietfeld /AFP 德國社民黨籍總理布蘭特(Willy Brandt)在任期間,聯邦德國與中國建立起外交關係。不過他並未在擔任聯邦總理的時候訪問中國。等到布蘭特踏上中國的土地時已經是1984年。受中共邀請,1984年5月28日,布蘭特以聯邦德國社會民主黨主席身份率團訪問北京。雖然他是在野黨領導人,但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超出常規禮節,在釣魚台國賓館迎候布蘭特。布蘭特訪華期間還有一些小的花絮。他聽說「不到長城非好漢」,雖然已過古稀之年,但仍頂著33度的高溫登上了長城。而美國總統雷根訪華時攀爬長城的距離還不到布蘭特的三分之一。布蘭特結束完對中國的訪問準備取道香港回國,但是卻在香港上空遭遇暴雨,飛機被迫返回廣州機場。他開玩笑地說:「現在已經是我第二次訪問中國了。」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Klaus Rose 1975年10月,接替布蘭特出任總理一年多的施密特(Helmut Schmidt)首次訪華,成為德中兩國建交後首位訪問中國的德國總理,也是唯一一位與毛澤東主席見過面的德國總理。施密特對毛澤東的評價是:「他是一個讓人難忘的人。他沖勁十足、魅力四射,才華橫溢,但是冷酷而固執。他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教育,但是擁有敏銳的直覺。毛澤東是聰明人,但理智並非他的強項。他發動的那些大規模運動並非清醒理智的產物。」施密特很早就判斷中國具備成為一個全球政治和經濟大國的巨大潛力。對施密特而言,中國的崛起是他在其政治生涯裡呼籲建成團結且強大歐洲的原因。他認為,只有這樣,歐洲人才能「在面對中國時以及和中國一道在世界上實現自身的利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Detail 德國前總理柯爾(Helmut Kohl)被認為是二十世紀後期最具影響力的歐洲領導人之一。他執政期間實現了德國的統一,力推歐洲貨幣一體化進程。新華社在2017年柯爾去世時發表的悼念文章中將柯爾稱作「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對華友好,一直致力於推動中德、中歐對話和合作,為中德關係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1984年10月,柯爾首次以總理身份訪問中國。德國《時代周報》當時在報導中寫道:「柯爾帶著尊敬的態度迎向中國最有權勢的人物——鄧小平。柯爾不自覺地把身體埋在沙發裡,似乎想讓賓主之間的身高差能有所平衡。」(註:鄧小平身高1.6米左右,柯爾身高1.93米)柯爾在任期間曾4度訪問中國。
圖片來源: Martin Athenstädt/dpa/picture-alliance 德國前總理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對中國的首次訪問是在1999年5月12日。這原本應該是一次正式訪問,為期一周,而且訪問中應該包含廣泛的經濟會談。但是由於5月7日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到北約轟炸,造成三名中國記者死亡,施羅德的訪華行程也被迫壓縮至只有一天,而且降格為工作訪問。當時在總理府辦公室擔任外交和安全政策顧問史坦納(Michael Steiner)說,原本應隨同施羅德訪華的33名成員組成的商業代表團以及12項合約的簽署計劃全部都被取消。不過在這次工作訪問結束之後半年不到的時間,11月初,施羅德再次訪問中國,這一次還帶上了龐大的經濟代表團。施羅德在任的7年間總共6次對華訪問。他主張取消對華武器禁運,6次訪問中從未公開涉及人權問題,因此他執行的對華政策也被德國輿論批評為「缺少道德」。
圖片來源: Andreas Altwein/dpa/picture-alliance 2005年開始出任德國聯邦總理的梅克爾(Angela Merkel)在上任後的第二年開啟了她作為總理的首次中國行。第一次出訪中國,梅克爾選擇了北京和上海兩站。當時中國媒體在報導對梅克爾的訪華印象時稱,「展現在中國民眾面前的梅克爾是一副謙遜儉樸的形象,鏡頭前的笑容甚至有些羞怯」,但她的「高效和務實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次年9月,梅克爾在總理府會見了藏人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引得北京勃然大怒,德中關係隨之進入「冰期」。2008年10月,梅克爾再度前往北京,出席亞歐峰會並與中國國家總理溫家寶舉行會晤。她在北京受到了熱情接待。當時跟隨她訪華的還包括德國工業聯合會、大眾汽車集團、西門子股份公司、蒂森克虜伯公司和戴姆勒公司的高層代表。當時媒體評價稱,梅克爾的這一次訪問「為德國企業界打開了通往中國的大門」。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dpaweb/epa/R. Vennenbernd 2019年9月,梅克爾最後一次作為德國總理訪問中國。當時正值香港抗議活動延續數月,梅克爾這次訪問中也談到香港問題,呼籲通過政治對話、和平解決危機。在12次的訪華行程中,幾乎每一次梅克爾都提出前往北京之外的省市參觀考察。她的足跡遍佈中國大江南北,除了北京上海之外,她還訪問過南京、西安、廣州、天津、成都、合肥、杭州、沈陽、深圳、武漢。圖為2019年梅克爾考察「中德友好醫院」武漢同濟醫院。2021年10月13日,梅克爾即將卸任之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影片會晤中對梅克爾表示:「你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你也即將卸任德國總理,中國人重情重義,我們不會忘記老朋友,中國的大門隨時向你敞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Kappeler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