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歷史

75年前:史達林格勒戰役結束

2018年2月2日

75年後的今天是否已存在和解?在小範圍是有的。1984年,德國聯邦總理柯爾和法國總統密特朗在凡爾登昔日的戰場上手牽手,離這樣的和解姿態,距離尚遠。

Zweiter Weltkrieg Schlacht um Stalingrad
史達林格勒戰役 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AP Photo/picture-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鑑於後勤補給路途極長,保盧斯(Friedrich Paulus)將軍指揮的第6集團軍的攻勢從一開始便隱含極大風險。攻勢從1942年8月中旬開始,距德國入侵蘇聯正好一年後。希特勒當時稱,俄羅斯人已然精疲力盡。然而,這一點將被證明是一個巨大錯誤。雖然,儘管遭遇強大抵抗,至11月中旬,德軍仍得以攻佔該市大部地區,但紅軍卻開始了鉗形攻勢。11月底,第6集團軍的全部以及對它馳援的第4坦克軍的一部分,近30萬人,陷入重圍。但希特勒命令他們必須死守陣地。斯大利在7月份時也曾下過"不後退一步"的命令。

因為沒有任何一方後退,產生了某種形式的"大鍋"局面。在這個"大鍋"裡,局勢急速惡化。經由大規模空中橋樑,士兵們在數星期時間裡得到給養。不過,運輸能力嚴重短缺。隨著紅軍逐步推進,運到的給養也越來越少。進入冬季,溫度會降至零下30攝氏度。因此,被困士兵中的大多數並非殞命於軍事戰場,而是死於飢、寒。一再許諾的所謂的"終極攻勢"失敗了。

史達林格勒戰役 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直到最後,保盧斯才抗命

儘管這樣,保盧斯將軍依然一直遵從希特勒"堅持到最後一個人"的死命令,並於1月8日拒絕了蘇方提出可接受投降的建議。在局勢已無可挽回的1月29日,他仍致電希特勒:"值此您掌權紀念日之際,第6集團軍向元首致敬。史達林格勒上空仍飄揚著卐字旗。願我們的戰鬥成為這一代人及後代人的榜樣,即使在絕境中也絕不投降,那樣,德國將會勝利。祝福我的元首!"

然而,保盧斯的忠誠並非無邊。1月31日,紅軍突入他設於一家百貨大樓地下室的總指揮部,保盧斯司令俯首就擒。他此前還下令禁止手下軍官們自殺,理由是,他們應與普通士兵們同命運。德軍投降了。此前,這個"大鍋"已被切成南北兩塊。一月底,南部德軍繳械;2月 2日,北部德軍也放下了武器。所有德軍均成為俄軍的俘虜。消息傳來,希特勒暴跳如雷。

難以置信的傷亡數字

戰役結果:蘇聯方面死者數量超過50萬,其中大量平民。史達林曾在長時間裡阻止居民疏散。紅軍對本國公民也毫無顧忌。僅在最早數天,就有4萬多平民在紅軍的空襲中喪生。熬過戰事的約7.5萬平民中,又有很多人餓死、凍死。根據不同估計,陣亡德軍數量在15萬至 25萬之間。成為蘇聯俘虜的近10萬德軍官兵中,只有約6000人於 1956年回到德國,其中包括保盧斯。

對德國國防軍而言,這還不是損失最慘重、在軍事上最重要的戰役。然而,美國新澤新州立羅格斯大學(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歷史學家海爾貝克(Jochen Hellbeck)則表示,史達林格勒在心理上的意義極大,這一點對戰爭起了決定性作用,而且,其原因也在於,"這一戰役從一開始就被雙方宣稱為是決定性的"。將史達林格勒戰役德、俄老兵們的語言蒐集於網頁"正視史達林格勒" (facing Stalingrad)的海爾貝克指出,從老兵們的話中可以看到,紅軍是向全世界表明,"它打敗了世界上最訓練有素的軍隊"。

史達林格勒戰役 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dpa/picture-alliance

1960年被改名為伏爾加格勒的史達林格勒今天也滿是對這一戰役的記憶。史達林格勒博物館是俄羅斯參觀人數最多的博覽館之一。這次戰役的後果如何到今天也讓人能強烈感受到,可以從英國喜劇片《史達林之死》引發的爭議中窺見一斑。這位獨裁者要為數百萬蘇聯公民的死亡負責,但他也代表著對納粹德國的勝利。俄羅斯文化部長梅丁斯基(Wladimir Medinski)禁止該片在俄羅斯影院上演,理由是"很多人(……)會視它為對蘇聯歷史的侮辱和嘲弄"。

尚無作出"凡爾登姿態"

75年後的今天是否已存在和解?在小範圍是有的。70多萬人-士兵和平民-在戰役中喪生。在該市及其附近地區的建築工地上,依然一再會挖掘出屍骨和整座群葬坑。其中當然也有德軍官兵殘骸。受惠於德國戰爭墓地護理人民聯盟(Volksbund Deutscher Kriegsgräberfürsorge)和俄羅斯有關當局的合作,死者殘骸被移葬到了正式的軍人陵園,比如伏爾加格勒附近的羅索什卡(Rossoschka)。在那裡,埋葬著德國國防軍和蘇聯紅軍官兵的遺體,雖中間有一條路相隔,卻屬於同一座墓園。

1984年,德國聯邦總理柯爾和法國總統密特朗在凡爾登昔日的戰場上手牽手,離這樣的和解姿態,距離尚遠。歷史學家海爾貝克遺憾雙方都缺乏這方面的願望。在俄羅斯,保留態度依舊,在德國,也"沒有相關願望以及類似於對西方鄰國 - 法國、英國或美國人的那種感受"。海爾貝克指出,應該認可他人的那一份獨特的記憶,"不能視史達林格勒戰役為毫無意義的大規模殘殺,並將此作為德 - 俄記憶的標準看法",因為,對俄方而言,該戰役決非毫無意義。海爾貝克表示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位德國政治家和一位俄羅斯總統越過史達林格勒墓地向對方伸出手去的一幕。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xinwen@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