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歷史德國

85年前的今天:納粹德國入侵波蘭

Ralf Bosen
2024年9月1日

1939年9月1日,德國謊稱遭到了波蘭的攻擊,從而藉機全面入侵波蘭。這場戰役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全面打響。半個月後,蘇聯紅軍也按照事先與納粹德國的約定出兵波蘭。今天的德、波、俄三邊關係,依舊受到這場戰爭的深遠影響。

85年前的今天 納粹德國的坦克部隊開進波蘭
85年前的今天 納粹德國的坦克部隊開進波蘭圖片來源: Ann Ronan Picture Library/Heritage Images/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1939年8月31日晚間,幾名身著波蘭軍服的納粹黨衛軍成員攻佔了格利維采(Gliwice)的廣播電台。當時,格利維采尚屬德國,緊鄰德波邊境。納粹士兵偽裝成波蘭軍人進攻德國電台,目的就是製造波蘭襲擊德國的假象。他們還為此事先處死了集中營裡的幾名波蘭囚犯,並將其偽裝成在波蘭襲擊中遇害的德國電台工作人員屍體。

在此前幾天,德國軍隊已經悄然在邊境附近集結,希特勒只需要找到合適的藉口就能全面入侵波蘭,從而為德意志人奪取東部的「生存空間」。事實上,格利維采的假旗襲擊只是邊境蓄意挑釁行動之一,納粹黨衛軍當天晚上的「希姆萊行動」在德波邊境的多處都製造了類似事件。

謊言挑撥 蓄意開戰

9月1日早晨,德軍全面入侵波蘭,當時柏林甚至還未正式宣戰。當天晚些時候,希特勒在柏林國會大廈發表演講,並通過納粹德國的廣播網路傳送到了幾乎每一個德國家庭:「就在昨天夜裡,波蘭的正規軍士兵首次向我們的領土開槍。今晨5點45分起,我們開始反擊。從現在開始,我們遭到炸彈襲擊,就會用炸彈還擊;我們遭到毒氣襲擊,也會用毒氣反擊。凡是脫離人道戰爭規則的人,必然會遭到我們的同等回擊。我會一直引領這場鬥爭,直到我們國家的安全和權利得到保障,不論這場鬥爭的對像是誰。」

根據納粹德國宣傳部的指令,德國媒體的新聞報導標題中不得出現「戰爭」一詞,而是只能引述元首的說法:「我們只是反擊。」

1939年9月1日 納粹德國士兵扯斷德波邊界的護欄圖片來源: AP/picture alliance

某種程度上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是由一個謊言挑起的,所謂的受害者,其實才是真正的凶手。

德蘇媾和 瓜分波蘭

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德國艾德諾基金會現代史研究處主任奧珀曼(Matthias Oppermann)指出,納粹德國營造格利維采電台遭到波蘭襲擊的假象,主要有3大目的:「首先,德國民眾根本沒有狂熱地想要開戰,所以他們必須被說服,也就是波蘭挑起了這場無可避免的戰爭。其次,英法等國也同樣需要被說服。第三,希特勒也在乎其在史書中的形象,他需要一個可以用於宣傳的藉口,至於這個藉口能有多高的可信度則不重要,因為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延伸閱讀 柏林記憶:被納粹摧毀的時裝之都

不過,作為波蘭的盟友,英法兩國立刻看穿了希特勒的伎倆。兩天後,英國和法國就向德國正式宣戰。然而,在倫敦和巴黎,軍方異常謹慎,政界猶豫不決。戰略性的誤判導致了英法兩國一開始並沒有為波蘭提供任何實質上的軍事支持。

與此同時,德軍在波蘭的國土上毫不留情地高歌猛進,猝不及防的波蘭幾乎沒有還手之力。德軍的飛機、坦克擁有壓倒性的優勢。在波昂的德國歷史博物館官方網站發布的一段影片中,當年的德軍士兵塞弗拉內克(Albert Sefranek)面對鏡頭說:「波蘭人甚至還向我們的機槍陣地發動了真正的騎兵方陣沖鋒,我記得他們甚至還沖破了第一道防線,但是他們馬上就直面我們的坦克,當然就立刻被擊潰了。」

1939年8月23日 史達林和納粹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簽署《蘇德互不侵犯協定》圖片來源: akg-images/picture-alliance

到了9月17日,蘇聯也出兵入侵波蘭。希特勒和史達林這兩位獨裁者在戰前就秘密約定好瓜分波蘭,一直到兩年後,納粹德國才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協定》,和蘇聯反目成仇。

短短一個月後的10月6日,無力招架的波蘭正式投降。納粹德國開始高調慶祝其「閃電戰」的成功;波蘭方面則損失慘重。根據歷史學家的計算,德國入侵以及隨後的佔領波蘭總共讓500餘萬波蘭軍民喪生,其中平民佔大多數。納粹德國還在波蘭境內建立集中營,在那裡虐待、殺害了來自全歐洲的猶太人以及其他不受納粹待見的人。總共600萬遭納粹殺害的猶太人中,大約有一半是波蘭籍。

歷史陰影 如今再現

直到今天,德國與波蘭的關係依舊受到這場戰爭的影響。慕尼黑大學現代史學院的勒夫教授(Andrea Löw)對德國之聲表示,德國依舊低估了波蘭戰役的殘酷性與全面性,「受害的波蘭家庭數量之多,令人難以置信。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德國都沒有充分認識到這點。」

納粹德國入侵波蘭 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全面打響圖片來源: AP/picture alliance

德國如今的外交與國防政策,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不可分割的。這也影響到了德國在如今俄烏戰爭中的立場:許多德國人都非常擔心德國坦克再次駛上別國的國土,因此德國政府向烏克蘭提供軍火援助的決定引起了爭議。

同樣籠罩在歷史陰影中的還有俄羅斯向德國輸送天然氣的「北溪」海底管道。歷史學家奧珀曼說:「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希特勒和史達林的瓜分波蘭密約就是德國入侵波蘭的前提,這點不容遺忘。」奧珀曼認為,正是出於這段歷史,德國必須要通盤照顧到本國以及鄰國波蘭的安全利益,「波蘭政府就俄羅斯向德國提出警告,當然有其理由。所以前幾年德國政府堅持推進北溪2號輸氣管道工程,就是一個嚴重的外交錯誤。」

能否將俄羅斯比作納粹德國?

誠然,納粹德國的滔天罪惡並不太合適拿來和今天的俄烏戰爭做對比,但是兩者之間仍然依稀有著一些關聯。比如,兩場入侵之前,宣傳部門都做了許多鋪墊。法蘭克福和平研究所(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Frankfurt)的政治學者鄧賓斯基(Matthias Dembinski)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指出,俄羅斯宣傳機關不斷強化「俄羅斯面臨威脅、必須抵禦法西斯」之敘事,「按照他們的說法,彷彿俄羅斯正在抵抗西方、後者正在支持烏克蘭法西斯勢力、俄羅斯被逼到懸崖邊上。」

慕尼黑大學現代史學院的東歐史學家特裡斯(Pascal Trees)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和俄烏戰爭在軍事上有一處非常相似:「俄羅斯想要『閃電般』地快速結束戰爭,只不過他們失敗了。」

德國艾德諾基金會的歷史學家奧珀曼則指出,歷史經驗非常值得今人借鑑。「最重要的教訓就是,自由民主國家千萬不能以為能夠安撫一個一心想開戰的暴政領導人。不論是政治手段還是領土割讓或者經濟上的讓步都行不通。綏靖政策是沒有效果的,有效果的只有堅決的威懾以及必要時不惜使用軍事手段的決心。」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4 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