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92年後 「五四「現實意義何在?

2011年5月4日

92年前的5月4日,一些中國學生自發走上北京街頭,"五四"運動爆發。自那時起,中共一直高度評價"五四"運動的劃時代意義。92年之後,"五四"對於當代青年是否還有現實意義?

Students in China - the 4th May Movement - 1919 China / Mono Print
歷史圖片:1919年五四運動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KPA/TopFoto

在上個世紀裡,中國青年們繼承了"五四"運動的傳統。幾十年來,他們數次走上街頭,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他們的信念。從民國時期的"五卅"、"一二九",到共和國時期的文化大革命,"四五",八六學潮,以及22年前震驚世界的"六四"學運。

92年後的今天,中共領導人仍然在不斷重複"五四"運動的意義。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卻是,中國青年對"五四"的反應越來越冷淡。根據《南方日報》的一次調查:僅有近四成的被訪青年能正確說出今年是五四運動92周年,有近三成被訪青年並不知道青年節。而網上搜索的結果也表明:在五月四日當天,青年節的紀念活動寥若晨星。

重慶知名文化學者,民間思想家王康與現任廣州美術學院美術系教授李公明就"五四"運動的現實意義,當代青年對"五四"運動的態度和對公共事務的關注等話題,接受了德國之聲記者的採訪。

"五四"精神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李公明與王康都認為,"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在當下的中國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王康說:"自古以來,關懷天下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大傳統。"五四"運動是對這種傳統的強烈表達。任何時候中國都需要青年一代關心天下大事。任何時候,青年一代的一種理想主義,關心家國,都是一種好事情。"

李公明則更強調了"五四"運動同樣是思想解放的重要標誌。他尤其提到了溫家寶在"五四"前夕與青年代表們座談時所說的"善於獨立思考,發現和瞭解事情的真相"。他表示,人們若將其與《人民日報》日前發表的評論員文章《以包容心對待"異質思維"》結合起來考量,會發現其中的含義是耐人尋味的,"這可能是釋放一種,在思想領域強調開放的態度的訊號。"

國家應為青年的冷漠負責

王康和李公明都認為:當今青年一代對"五四"如此冷漠,是一個荒唐而可悲的現象。但他們也同時認為,不僅僅是青年應該為這個可悲的現象承擔責任。

王康說:"六四以來,青年一代幾乎退出歷史舞台,不再關心天下大事。中國大學們被一種世俗的哲學綁架了,讓他們不再關心天下大事。這是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的現象。"

李公明則批評道:"青年學生對國家、民族和社會前途的獨立思考能力,在關鍵時刻擔當責任的道德勇氣,整個社會在極力迴避,極力擔憂。如果我們的青年逐步地失去了這種道德勇氣和對知識的探索精神,我們的民族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

當代青年依舊重任在肩

在採訪的最後,兩位學者仍然對當代青年,尤其是大學生寄予了高度的期望。王康說:"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在當下禮崩樂壞的世界裡,當然需要青年人,尤其是中國的青年人發揮道德的勇氣,來實現青年人天然的神聖使命。希望中國的青年們能像他們的前輩一樣,擔負起天下的興亡。"

李公明則從公民責任的角度對當代中國青年寄予期許,他說:"當今大學生生活就業壓力很大。但儘管如此,應該逐步地通過一種公民的教育,使學生明白,我們對於公眾社會是負有責任的。而不是僅僅去考慮個人的私利,甚至是為了個人的私利去扭曲自己的靈魂。"

作者:李立

責編:石濤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