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W事實核查:如何識別「冒牌」新聞?
2025年8月31日
(德國之聲中文網)去年11月,在川普赢得美國大選、成功連任總統後不久,一張據稱是《經濟學人》雜誌封面的圖片在網上廣泛傳播,並配有多種語言的標題。
這張圖的大標題是「世界末日」(Apocalypse),畫面顯示川普与俄羅斯總統普丁面對面,背景是一排遠程導彈。一些評論擔心這預示著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開始,甚至猜測是否會動用核武器。
然而,這個封面根本不存在,《經濟學人》也從未發布過這樣的內容。這期所謂的封面也無法在該雜誌的檔案中找到。
這是一種被稱為「假冒媒體」(media spoofing)的虛假訊息手段。全球越來越多知名媒體的標識、官網、社交平台帳號,乃至整體品牌風格,正遭到冒用,以傳播虛假或誤導性內容。
這種手法並不新鮮,但近年來在多個地區愈演愈烈,從最近大量案例中就能看出這一趨勢。
例如,有一張偽造的CNN報導截圖,聲稱在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於今年2月底爭議性訪問白宮之後,馬斯克的星鏈系統切斷了烏克蘭的網路連接。
又比如,一個仿冒德國雜誌《明鏡周刊》的克隆網站,打出標題:「對俄制裁正在摧毀德國經濟」。
還有一個貌似法國《巴黎人報》的網站,聲稱非法移民威脅2024年巴黎奧運會安全。
另一個例子是,一則打著娛樂網站E! News標誌的虛假報導,聲稱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贊助名人前往烏克蘭。德國之聲事實核查部門已經駁斥了這個說法。但這則訊息仍被X平台所有者馬斯克及美國總統之子小唐納德‧川普转發,兩人在該平台上分別擁有2.2億和1470萬粉絲。
不過,這類問題並非只出現在歐美國家。世界各地的媒體機構,比如以色列的《國土報》(Haaretz)和尼加拉瓜的《新聞報》(La Prensa)也都遭遇過身份被盜用的情況。
此外,奈及利亞的學者還研究了多個被克隆的社群網站帳號,尤其是英語報紙《先鋒報》(Vanguard)和《每日信託報》(Daily Trust)在Facebook上的假帳號。
那麼,這些虛假訊息背後的動機是什麼?它們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你該如何辨別自己所看到的新聞是否出自可信的正規媒體?德國之聲的事實核查部門給出了一些實用的建議。
從簡單修圖到全面仿冒
上述案例表明,虛假新聞報導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的只是簡單修改圖片、篡改文字或加上媒體標誌;有的則偽裝成知名媒體機構的網站或社群網站帳號——這就是所謂的「假冒媒體」。
一些造假內容甚至還借助人工智慧工具。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虛假內容往往在選舉、戰爭、自然災害或經濟危機等重大突發新聞事件中傳播更快。
據美國媒體監督機構 NewsGuard 統計,自2018年以來,已有40家權威媒體機構遭遇了類似冒名頂替事件,而且這一問題「每年都在加劇」。
該機構發現,大多數案例都與俄羅斯的輿論操控行動有關,這些行動試圖傳播反烏克蘭、反西方的言論。
其中一個名為「替身行動」(Doppelgänger campaign),就是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啟動的。德國外交部去年6月發布了一份技術報告,詳細描述了德國是如何受到該行動影響的,其中包括「數十個主流媒體網站的偽造克隆頁面」。
負責撰寫NewsGuard相關分析報告的薩德吉(McKenzie Sadeghi)告訴德國之聲,這類假新聞通常有一個固定模式:最初由一些低關注度帳號在Telegram等平台上大量發布,然後被高知名度人物(有意或無意)轉發。
薩德吉介紹:「這些假消息不斷擴散,最終流入俄羅斯國家媒體。而這些媒體引用的是社交平台上轉發內容的名人,而不是最初在Telegram上發布訊息的帳號,從而完全掩蓋了其真實來源。」
虛假新聞削弱媒體公信力
據NewsGuard稱,最常被仿冒的媒體機構包括BBC、CNN、半島電視台、調查記者組織Bellingcat、福克斯新聞、《華爾街日報》和《今日美國》。近年來,德國之聲也成為了被仿冒的目標之一。
然而,不同地區在造假模式、傳播內容和背後操作者上呈現出明顯的地域差異。
例如,在奈及利亞,《先鋒報》和《每日信託報》的克隆頁面曾散播有關新冠疫情、博科聖地叛亂以及油價等謠言,這些都是當地政治討論中的熱點議題。
「克隆媒體網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它可能會削弱媒體的公信力與品質,影響公眾輿論、民主進程,甚至破壞社會凝聚力,」《先鋒報》和《每日信託報》相關研究的合著者、奈及利亞卡諾州理工學院講師易卜拉欣(Abubakar Tijjani Ibrahim)對德國之聲如是表示。
他補充道,這些克隆頁面缺乏專業倫理和監管機制,其操作者往往故意誇張報導,以最具煽動性的方式呈現問題。
如何核實訊息真偽?
想要判斷一條訊息是否真實,可以結合批判性觀察、邏輯分析,以及一些可以提供參考線索(但也並非萬無一失)的工具來進行驗證。
首先要留意拼寫或語法錯誤、不均勻的排版間距、模糊的文字等細節。
如果你對這條訊息存疑,不妨打開另一個瀏覽器窗口,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該新聞所屬的正規網站,然後對比兩者在內容、排版和整體風格上的差異。有哪裡看起來不對勁嗎?
在官方網站上可以使用關鍵詞搜索,查看該訊息是否真的發布過;同時也可查閱其他主流媒體的報導。交叉核實始終是關鍵。若有任何可疑之處,那這條消息很可能是捏造的。
如果你看到的是一張截圖,可以使用Google圖片或TinEye進行反向圖片搜索,這類工具可以幫助你判斷這張圖是否早已被使用過,以及該新聞是否已經被其他機構辟謠或查證過。
例如那張《經濟學人》的「世界末日」封面,通過反向圖片搜索後,就能看到多家事實核查平台已證實其為偽造。
對於媒體機構被克隆的社群網站帳號,易卜拉欣建議查看這些帳號是否有鏈接到新聞機構的官方聯繫方式。他研究的一個Facebook假帳號,提供的竟然是一個Gmail郵箱作為聯繫方式。
至於仿冒新聞網站,一個明顯的預警訊號就是網址(URL)。通過Google搜索,通常可以找到該媒體的官方網站地址。再看一下仿站的網址,常常會發現一些細微但關鍵的差異。
還記得前面提到的那個假冒《巴黎人報》的網站嗎?它的網址以「.top」結尾,而真正的官網是以「.fr」結尾的。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明鏡周刊》上:官網地址是 www.spiegel.de,而那個假網站是 www.spiegel.ltd。
NewsGuard的薩德吉還建議可以查看域名註册記錄,例如使用GoDaddy或Who.is等平台進行查詢。她解釋道:「比如Spiegel.ltd這個假網站,免費可查的域名註册訊息顯示,該域名是在2022年6月匿名註册的,而真正的《明鏡》官網早在那之前就註册了。」
總之,要保持警惕,認真核查每則新聞是否出自權威可靠的來源。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