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生效 台灣島喜憂參半
2011年1月5日"馬英九總統及其領導的國民黨保守派政府自2008年春季執政後,摸索著從對抗走向講究實際的和解。政治上,兩岸協議是這一正常化過程的高峰。雖然有爭議的核心政治問題一如既往全然沒有解決,但協議在經濟上已帶來成果。根據雙方的意向,協議中商定免除關稅的條款是通往簽訂全面自由貿易協定的第一階段。這樣,繼港澳之後,大中華經濟區實際上將再增擴2300萬人口,經濟實力增加4300億美元。
"對於政府和地方經濟團體來說,架構協議的形成過程是雙方關係不斷交織的必然結果。這樣的交織使作為貿易夥伴及投資和生產點的中國在十年內成了推動台灣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動力。正如政府宣傳所說,是'雙贏'。"
文章回顧了民進黨在執政期間設置政治障礙、但兩岸經濟仍然快速融合的過程,認為馬英九執政後"轉向講究實際、轉向理性,有兩個急迫的原因":
"一方面是資本快速逃離台灣,這是台灣企業對台灣與中國政治關係持續緊張作出的反應,從而掏空了這個海島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北京堅決執行孤立台灣的政策有可能切斷台灣對外經濟的氣管。2010年年初,中國與東協國家的自由貿易協定生效。如果沒有兩岸經濟協議的補償、不爭取與該地區其它貿易夥伴達成互補協議,台灣在競爭中將處於極其不利的地位。
"兩岸交流的新水準不僅體現在海上和空中直航得到恢復,前往台灣的遊客也從許多方面有所體驗。最引人注目的是台灣名勝古跡到處都能看到的成群大陸遊客。2010年遊客人數首次超過一百萬,他們給旅遊和零售業帶來了興旺生意。"
儘管台灣經濟受益於大陸,但是《新蘇黎世報》的文章也看到,樂觀主義並沒有覆蓋台灣全島,文章最後寫道:
"長期以來是台灣出口經濟支柱的製鞋和紡織工業等傳統行業擔心被大陸的競爭對手排擠出自己的市場。許多剛剛就業的年輕人擔憂,政府在與北京談判時能否成功地排除開放勞動市場這一話題。台灣是象總統所說,正面臨第二個經濟奇跡,還是兩岸協議將成為棉花糖包裹著的階梯,把台灣經濟引上被兼並的道路?互信和講究實際的諒解是否具有承受力將首次受到考驗:2011年,台灣首先要與新加坡、然後與印度尼西亞商談自由貿易協定問題。北京對此態度如何,將成為馬總統明年能否再次當選的決定因素之一。"
報摘:匯文
責編:洪沙
以上文字摘自或編譯自其它媒體,不必然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