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G7重頭戲:澤連斯基今見拜登

2023年5月21日

七國集團(G7)峰會最後一天,美國總統拜登預計將會晤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澤連斯基親臨廣島峰會,引發一陣炫風。美方同意盟國提供烏克蘭F-16戰鬥機料成焦點之一。與此同時,中國與俄羅斯陸續對G7表達不滿。

澤連斯基搭乘法國政府專機抵達日本,吸引所有媒體目光。
澤連斯基搭乘法國政府專機抵達日本,吸引所有媒體目光。圖片來源: JULIEN DE ROSA/POOL/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七國集團(G7)峰會將於週日(5月21日)閉幕,議程最後一天,烏克蘭總統澤連斯預計將親自出席峰會,並會晤美國總統拜登。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表示,拜登「期待」與澤連斯基面對面坐下來會談。一名美國政府官員向法新社透露,兩人預計於當地時間下午2點(格林威治標準時間5點)之後會面,「總統將重申美國對烏克蘭未來的堅定和堅決支持」。

此前,白宮宣佈將同意西方盟國向烏克蘭提供美製F-16戰鬥機,並支持提供包含F-16戰鬥機在內的操作培訓,預計將成為兩人會談焦點之一。

烏克蘭一直希望獲得這些先進戰鬥機,以取代其老化和飽受戰爭摧殘的蘇聯時代機隊,但美國一直擔憂,這可能觸怒莫斯科並且更直接地捲入戰爭。拜登曾表示,美國不會批準轉讓。

在終於亮綠燈後,沙利文強調,華盛頓希望「以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方式」支持烏克蘭,F-16戰鬥機的轉讓不會破壞這樣的關鍵平衡。他表示,這些戰鬥機將只用於防禦,「美國沒有促成或支持對俄羅斯領土的攻擊。」

除了會晤澤連斯基,路透社報導,拜登21日還將與日本、韓國領導人舉行聯合會議。一名不願具名的美國政府高級官員透露,美、韓和日將討論如何深化三國關係,內容包括軍事「互操性」以及來自中國的「經濟脅迫」。

該名官員還表示,華盛頓希望北京能從G7峰會中得到啟示,即——中國應該利用其影響力來阻止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

今年G7峰會於日本廣島舉行,峰會重點為如何削弱俄羅斯和應對中國。圖片來源: Susan Walsh/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澤連斯基見莫迪

澤連斯基20日搭乘法國政府專機抵達日本,吸引所有媒體目光。在抵達廣島後,他透過推特發文說:「日本,G7,和烏克蘭的夥伴與友人們的重要會議,為了我們的勝利,需要更進一步的合作及安全。今天將離和平更近一步。」

落地後,澤連斯基在G7場邊與印度總理莫迪舉行俄烏戰爭以來的首次會面。澤連斯基在Telegram上表示,在與莫迪的會談中,兩人討論了烏克蘭在移動醫院和清除地雷方面的需求,他還邀請印度加入烏克蘭的和平方案;莫迪則通過推特發佈了兩人握手的合照,並指出自己已告訴澤連斯基,印度願意繼續為烏克蘭人民提供人道主義援助,支持「對話和外交」來尋求和平。

印度、巴西、中國和俄羅斯同為「金磚國家集團」(BRICS)。俄烏戰爭以來,印度並沒有與俄羅斯保持距離,其與俄羅斯的石油交易被認為是通過允許俄羅斯繼續從能源中獲益,來破壞西方的制裁。

除了莫迪,澤連斯基也已經會見了法國總統馬克宏以及英國首相蘇克納。路透社報導,澤連斯基在廣島可能也將與巴西總統盧拉,以及其他「全球南方」的領導人會面,爭取他們對烏克蘭的支持。

今年峰會除了G7成員國之外,還邀請了韓國、巴西、印度、印尼、澳洲、越南、庫克群島(CookIslands)、葛摩聯邦(Comoros)參加。

俄中同表不滿

今年G7峰會於日本廣島舉行,峰會重點為如何削弱俄羅斯和應對中國。峰會期間,G7宣佈了對莫斯科的新制裁,誓言提供烏克蘭更多的武器、軍事援助和金援,同時也發表聯合公報並通過了被視為對中國「統一戰線」的反經濟脅迫倡議

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20日表示,G7做出的決定表明,他們一意孤行地要「雙重遏制」中國與俄羅斯。拉夫羅夫並指控,G7不只要打算要在戰場上擊敗俄羅斯,還要將其作為地緣政治競爭者消滅。

俄羅斯官媒塔斯社則引述俄羅斯外交副部長格魯什科(Alexander Viktorovich Grushko)的發言報導,西方國家如果向烏克蘭提供F-16戰鬥機,將面臨「巨大風險」

「我們看到西方國家仍然在堅持升級的設想。這給他們自己帶來了巨大的風險。」格魯什科表示。

與此同時,中國外交部20日發佈聲明,譴責G7干涉包含台灣在內的內部事務,並表示已經向峰會東道主日本提出了嚴厲的交涉。

中國駐日大使館隨後也發佈聲明表示,G7在聯合聲明中操弄涉華議題,出台影射中國的經濟安全文件,在一系列問題上「粗暴幹涉中國內政,執意對華施壓」,中方對此強烈不滿、堅決反對,已向日方提出嚴正交涉。

該聲明批評,G7峰會鼓動集團政治和陣營對抗,再次暴露了G7機制的虛偽本質,「必須提醒G7的是,少數西方國家拉幫結派操縱世界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綜合報導)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