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 )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呼籲IMF更好地反映過去10年全球經濟的變化,包括中國的崛起。
報導指出,格奧爾基耶娃所指的是中國在IMF中6%的投票權,與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影響力存在差距。她表示:「有必要不斷改變,以適應世界經濟的變化。」
根據IMF網站的說明,基本上每個成員國的份額大致反映其在世界經濟中的相對地位。份額是成員國在IMC各項決定中的投票權的關鍵因素,每個成員國的投票權由「基本票」加上每10萬特別提款權的份額增加的一票構成。
然而,儘管中國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所佔比率更大,其在IMF的投票權仍小於日本。目前,美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擁有16.5%投票權,足以否決重大政策;其次是日本,佔6.14%。中國和德國則分別擁有6.08%和5.31%投票權。
據IMF介紹,理事會至少每5年會進行一份份額總檢查。第14次份額總檢查於2010年完成,並於2016年生效。第15次檢查於2020年結束,沒有增加份額。而第16次總結查目前正在進行中,預計將於今年12月中旬完成。
《金融時報》指出,雖然投票權重變化並未被列入此次配額總檢查的議程中,但格奧爾基耶娃呼籲從長遠的角度重新考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代表性,這與美國加強對IMF這個多邊機構、以增加西方對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影響力的努力不謀而合。
報導稱,為了爭取更多資源,美國希望在不立即重新分配投票權的情況下增加成員國的配額,同時進行治理改革,使重視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更加突出。格奧爾基耶娃表示,此類變化得到了該基金組織「絕大多數」成員的支持,並將使其「在未來更加強大」。但她同時指出,隨著時間推移,成員國提出了調整代表權的問題。
美國雖然對未來重新分配份額持開放態度,但《金融時報》報導,美國已表示他們目前將否決北京擴大投票權的任何決定。西方債權人指責最大的雙邊貸款國中國阻礙陷入困境國家的債務減免協議。
奧爾基耶娃對《金融時報》表示,在此類問題上與北京合作「並不容易」,但中國一直在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重組問題進行「穩定接觸」,而且總體上「相當有建設性」。
與此同時,奧爾基耶娃也尋求增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資源,以應對全球經濟問題。「我們處於全球金融安全網的中心。如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無法挺身而出,為其他人帶來信心,那麼在經濟、社會即安全方面都會造成深遠的破壞。」
(金融時報、路透社、IMF官網)
「全球南方」(the Global South)和「全球北方」(the Global North)並非地理術語,而更多是經濟術語。它們包括哪些國家? 「南北分歧」、「南南合作」這些字眼指的又是什麼?為何「全球南方」的概念近來頻頻出現?
圖片來源: 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在冷戰時期,根據意識形態不同,世界被劃為東西陣營。西方資本主義陣營被看作是所謂的「第一世界」,東方社會主義陣營被看作是「第二世界」,「第三世界「常常是指經濟水準更為落後的「南方世界」。這種分類如今已經過時。冷戰結束後,按社會經濟和政治特徵劃分的全球北方和全球南方的概念變得更為流行(圖為1955年的第一次亞非會議)。
圖片來源: 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簡單來說,全球南方的特點是低收入、人口密集、基礎設施差,可以理解為發展中國家、低收入國家。另一邊的全球北方則主要是指發達國家、高收入國家。「南北分歧」(也稱作「南北差距」,North-south Divide)等術語被廣泛使用。這裡的「南」、「北」並不是指地理方位上的南與北。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epa/N. Shrestha/S. Chirikov公開學術資料顯示,一般來說,全球北方的定義包括美國、加拿大、幾乎所有歐洲國家、以色列、塞普勒斯、日本、韓國、新加坡、台灣、澳洲和新西蘭等。不過,國際對於全球北方以及全球南方的劃分並沒有公認的界定,也存在爭議和不同的解讀。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R. Rahman針對全球南方也有著多種解讀。World Population Review網站指出,傳統上,全球南方指的是不發達或經濟處於弱勢的國家。這些國家在歷史上常面臨全球北方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的殖民統治。不過,也存在其他定義,用全球南方來泛指那些受到資本主義全球化負面影響的國家。一般認為全球南方由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太平洋島嶼以及亞洲的發展中國家組成。
圖片來源: Munir Uz Zaman/AFP/Getty Images如同印度、巴西一樣,中國也自己看作是全球南方國家。聯合國南南合作金融中心有一份全球南方國家名單,該名單目前包括78個國家,名單也被稱為「77國和中國」。
圖片來源: La Nacion/ZUMAPRESS/picture alliance南南合作(SSC)是決策者和學術界用來描述全球南方國家在各個領域交流與合作的一種術語。公開資料顯示,南南合作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955年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的萬隆會議(圖),被認為促進了南南合作的形成。聯合國在2003年12月23日通過的58/220決議中,將每年12月19日為南南合作日,後來又改為9月12日。
圖片來源: 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一段時間以來,「全球南方」成為輿論熱詞(圖為2021年的金磚峰會,金磚強調南南合作)。印度2023年初舉行了「全球南方國家之聲」線上峰會;日本在接任G7輪值主席國時主張加強與全球南方的關係;2023年2月的慕安會還設置了「南北合作」專場,強調西方要爭取全球南方。這些變化與俄烏戰爭以及中國崛起不無關係。華盛頓外交關係委員會的菲克斯(Liana Fix)對DW表示,西方正在努力防止俄羅斯在烏克蘭取得勝利,也在試圖制衡正在崛起的中國。「西方第一次要依靠全球南方國家,而這些國家第一次可以反過來利用其對西方的影響力。」
圖片來源: BRICS Press Information Bureau/AP/picture alliance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