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週日(3月9日),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 )發佈全球軍火進出口報告 ,比較2015-2019年以及2020-2024年兩個時間段的數據,發現儘管全球軍武總體出口量未有明顯增減,但進口國家卻出現巨大變化,顯現出當前地緣政治局勢改變帶來的影響。
SIPRI報告共同作者喬治(Mathew George)指出,調查數據清楚地反映出,歐洲各國為了因應俄羅斯威脅,開始強化軍備。然而,沙烏地阿拉伯、印度和中國等過往的主要武器進口國,軍武進口量反而大幅下降。
報告顯示,中國 過去4年來的武器進口量對比2015年至2019年減少了64%,這是中國自1990年至1994年期間之後,首次跌出全球十大軍武進口國之外;主要原因在於,中國以國內設計、生產的武器系統取代進口。報告也指出,隨著中國軍工產業能力增強,武器進口量可能會持續下降。
台灣和韓國的軍武進口量也分別減少27%及24%。日本是唯一一個武器進口量增加的東亞國家,增幅達93%。
據統計,亞洲及大洋洲地區共有4個國家躋身全球十大武器進口國,分別是印度、巴基斯坦、日本和澳洲,而提供軍武給這些國家的主要是美國(佔該地區武器進口量的 37%)、俄羅斯(17%)和中國(14%)。
SIPRI武器移轉專案的高級研究員韋澤曼(Siemon Wezeman)表示,亞洲和大洋洲在過去4年以來,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軍武進口地區,「對中國威脅 的認知,是該地區大部分武器採購的原因。」
中國近年來積極研發、生產軍武,降低進口圖片來源: China Daily/REUTERS 烏克蘭成主要武器進口國 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以來,烏克蘭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武器進口國。與2015-2019年相比,烏克蘭在過去4年間的軍武進口量增加了將近100倍,全球近9%的武器出口最終都送往烏克蘭。共有35個國家向烏克蘭運送武器,主要為美國(佔45%)、德國 (12%)及波蘭(11%)。
這項統計也顯示出,如果美國總統川普真的完全撤回對烏克蘭的軍事支持,將對烏克蘭的武器供給帶來嚴重缺口。
此前,川普為施壓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進行和平談判,下令暫停所有對烏克蘭的軍援。但川普週日(9日)稱,很快就會解除暫緩軍援措施。
俄烏戰爭 對歐洲大陸持續帶來安全風險,歐洲武器進口在同一時期也增加了155%。其中,歐洲北約成員國的武器進口量增加了超過一倍,其中64%都是由美國提供,比2015-2019年增加12%。
SIPRI研究員魏澤曼(Pieter Wezeman)指出:「在川普第一個總統任期間,俄羅斯日益好戰、跨大西洋關係也面臨壓力,歐洲的北約 國家已採取行動,減少對武器進口的依賴,並加強歐洲軍火 工業。」
但他也補充,跨大西洋武器供應關係有深厚的基礎,來自美國的軍武進口量有所增加,歐洲國家仍從美國訂購了近500架戰機和許多其他武器。
2022年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這場戰爭至今已持續三年。戰爭造成成千上萬人死亡,令數百萬人無家可歸,大片地區被摧毀,而如今烏克蘭人最擔憂的是,這場戰爭將如何結束。 圖片來源: Serhii Chuzavkov/Avalon/Photoshot/picture alliance 2021年底的衛星圖像顯示,俄羅斯軍隊和重型武器正在俄羅斯小鎮葉利尼亞(Yelnya)附近集結,該鎮靠近白俄羅斯邊境。2021年11月11日,美國時任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警告俄羅斯總統普丁不要入侵烏克蘭。但此舉未能阻止普丁。2022年2月24日普丁下令對烏克蘭發動全面入侵。
圖片來源: Maxar Technologies/AFP 2022年2月24日的軍事行動中,多枚火箭襲擊了烏克蘭多座城市,包括首都基輔、敖德薩(Odesa)和哈爾科夫(Kharkiv)。基輔一座軍事大樓被擊中後著火。儘管莫斯科方面堅持稱之「特別軍事行動」,但事實上一場全面戰爭已經爆發。
圖片來源: Efrem Lukatsky/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數周之內,烏克蘭軍隊成功將俄軍趕出了北部城市。然而俄軍撤離後,戰爭罪行浮出水面。布查(Bucha)地區的平民遭受折磨和屠殺的影像傳遍了全球。當局報告稱,布查地區共有超過 1100名平民被殺。調查人員表示,此次大屠殺是有計劃、有針對性的「戰略性」暴行。
圖片來源: Serhii Nuzhnenko/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根據莫斯科方面的說法,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原本只打算持續三天時間。然而三年過去了,戰爭仍在繼續。根據智庫「戰爭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War)的最新報告,目前俄羅斯控制著烏克蘭約20%的領土,主要集中在東部。這張照片拍攝於2023年5月的頓涅茨克(Donetsk)。
圖片來源: Sofiia Gatilova/REUTERS 「公然違反國際法」——俄羅斯在吞併地區舉行「公投」 2022年9月,俄羅斯單方面吞併了烏克蘭四個地區——盧甘斯克(Luhansk)、頓涅茨克(Donetsk)、扎波羅熱(Zaporizhzhia)和赫爾松(Kherson),總面積約9萬平方公里。一年後,這四個地區被納入俄羅斯地區選舉。在一次被稱為「公然違反國際法」的投票中,普丁領導的「統一俄羅斯黨」在四個地區均以超過 70%的得票率獲勝。
圖片來源: Alexander Ermochenko/REUTERS 烏克蘭戰爭導致數百萬人逃離家園,歐洲爆發自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難民潮。據聯合國統計,烏克蘭境內有370萬人因戰爭流離失所,超過600萬人向西逃往歐洲,主要前往波蘭和德國。
圖片來源: Filip Singer/EPA-EFE 2022年,俄羅斯對烏克蘭南部城市馬里烏波爾(Mariupol)圍攻長達82天。該市遭到猛烈轟炸,最後烏克蘭守軍被圍困在鋼鐵廠內。俄羅斯轟炸一家醫院後,一張孕婦被緊急撤離的照片震驚世界。這張照片由烏克蘭記者拍攝,後來憑借紀錄片《馬里烏波爾的20天》(20 Days in Mariupol)獲得奧斯卡獎。
圖片來源: Evgeniy Maloletka/AP/dpa/picture alliance 克裡米亞大橋(Crimea Bridge)全長19公里,是歐洲最長的大橋,連接俄羅斯南部與克裡米亞半島。2022年10月,烏克蘭發動爆炸襲擊,導致與公路橋並行的鐵路橋上一貨運列車上7個油罐被點燃,公路橋部分路段受損坍塌。2023年7月,克裡米亞大橋再次因烏克蘭軍隊襲擊而受損。
圖片來源: Alyona Popova/TASS/dpa/picture alliance 2023年6月6日,卡霍夫卡大壩(Kakhovka Dam)發生爆炸,導致水庫中的水湧入第聶伯河(Dnipro River)。烏克蘭和俄羅斯互相指責對方實施了破壞行為,但事發時該大壩是由俄羅斯控制。這場洪水引發了一場環境災難,摧毀了數千座房屋,可能還造成了數百人死亡。事後有記者發現,俄羅斯方面故意少報了死亡人數。
圖片來源: Libkos/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俄羅斯對烏克蘭能源基礎設施實施了系統性打擊。研究人員指出,在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一年後,烏克蘭76%的熱力電廠被摧毀。至2024年9月,這一比例上升至95%。此外,烏克蘭電網也遭到嚴重破壞,導致大範圍停電,尤其在冬季,大規模停電也令人道主義危機進一步加劇。
圖片來源: Sergey Bobok/AFP 2024年8月,烏克蘭武裝部隊首次對俄羅斯境內發動攻勢,在邊境,烏軍幾乎沒有遭遇抵抗,並一度控制了庫爾斯克地區(Kursk)約1400平方公里土地。但之後,三分之二佔領區域重被俄軍奪回。
圖片來源: Roman Pilipey/AFP/Getty Images 俄羅斯和烏克蘭都使用無人機進行偵察、監視和定點攻擊。專家表示,目前烏克蘭戰場上至少有100種不同類型的無人機,大小從玩具到小型飛機不等。2024年3月,烏克蘭宣佈,年產無人機可達400萬架。
圖片來源: Serhii Nuzhnenko/Radio Free Europe/Radio Liberty/REUTERS 三年戰爭給烏克蘭留下了永久的傷痕。在烏克蘭東部和南部,許多城鎮因遭到俄軍炮火襲擊如今已成「鬼城」。位於頓涅茨克地區的博戈羅季奇內鎮(Bohorodychne)於 2022年6月遭受俄軍猛烈攻擊,現在幾乎成了一座空城。
圖片來源: Mykhaylo Palinchak/SOPA Images/ZUMA Press Wire/picture alliance 並非整個烏克蘭都處於戰爭前線。在遠離戰火的地方,生活仍在繼續。商店、咖啡館和餐館照常營業,人們通過安裝發電機來應對停電。
圖片來源: YURIY DYACHYSHYN/AFP 美國總統川普曾表示,他希望在「24小時內」結束烏克蘭戰爭。然而,他至今未能實現這一承諾。無論是川普与俄羅斯的「親密關係」、他近期施壓烏克蘭讓其與美國簽署礦產協議,還是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的口水戰(川普称其為「未經選舉的獨裁者」),都引發了烏克蘭及其盟友對美國是否會繼續支持烏克蘭的擔憂。
圖片來源: Ukraine Presidency/ZUMA/picture alliance
美國穩居軍火出口大國 自2020年至2024年間,美國 共向107個國家出口軍武,在全球武器出口的比例從35%成長到43%;法國及俄羅斯分別位居第二及第三大出口國。
與以往相比不同的是,這次是歐洲20年來首次成為美國主要出口武器的地區,而不是中東。
俄羅斯的武器出口量則大幅縮減63%。韋澤曼分析:「烏克蘭戰爭進一步加速了俄羅斯武器出口的下降,因為戰場上需要更多的武器,貿易制裁也使俄羅斯生產和銷售武器變得更加困難,而且美國及其盟友向各國施壓,要求他們不要購買俄羅斯武器。」
中國在過去4年位居全球第4大軍武出口國,佔全球出口的5.9%。SIPRI報告認為,儘管中國努力提升武器出口,但許多主要進口國出於政治原因,傾向不購買中國武器。
沒有了美國,北約能生存下去嗎?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德國之聲記者Jens Thurau對此文有貢獻
DW 中文有 Instagram !歡迎搜尋 dw.chinese ,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 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