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一中政策=世界和平 台灣獨立=世界核平?

2021年11月26日

本周早些時候,德國艾德諾基金會在新加坡舉行了一場研討會,新加坡資深外交官馬凱碩與德國《世界報》出版人奧斯特就中國崛起議題展開了對談。而在聽眾提問環節,焦點則轉向了台海局勢。

Symbolbild China und Taiwan
圖片來源: Imago/Panthermedia

(德國之聲中文網)研討會的現場觀眾以及線上聽眾中,則不乏學界、商界、政界、外交圈的重要人物。他們在提問環節將焦點引向了中美爭霸和台海局勢。曾任新加坡常駐聯合國代表三十餘年的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回應說,世界各國必須遵守「一個中國」之政策。馬凱碩讚揚了美國總統拜登最近表示將堅持「一個中國政策」,指出如果美國試圖讓台灣獨立,就有引發美中戰爭的危險。

馬凱碩說,美中之間的戰爭必然是核子大戰,「中國在幾乎所有領域都是理性的,但有一個例外:在台灣問題上,中國是情緒化的。」這位資深外交官、政治學者認為,北京願意付出驚人的經濟與軍事代價來阻止台灣獨立。「這是中國設定的紅線,北京不會接受台灣獨立。」 

曾任新加坡常駐聯合國代表三十餘年的馬凱碩圖片來源: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由於疫情吃緊,《世界報》出版人奧斯特(Stefan Aust)沒有親自飛赴新加坡參加這場11月22日舉行的研討會,而是留在漢堡的家中通過影片連線的方式加入討論。奧斯特並不完全認同馬凱碩的觀點,指出現在試圖改變台海現狀、從而加劇戰爭風險的恰恰是北京。馬凱碩則回擊說,只要沒有外部勢力試圖製造即成事實,北京就會容忍台海之現狀;「中國不會平白無故地出兵去佔領台灣,中國人相信,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上上策。」

聽眾席中的新加坡國會議員嚴燕松隨後對馬凱碩的這種觀點表示質疑,他指出,對於北京而言,台灣問題顯然是一個「尚未完成的任務」。奧斯特也附和說,習近平不久前也高調宣示「一定要實現祖國統一」。馬凱碩此時則回應說,按照如今的形勢,確實有可能在某一天早上起床後,突然聽到中國軍隊挺進台灣的新聞。但是根據他的判斷,北京屆時必然會掂量風險和收益之平衡。「如果中國想在2030年成為經濟頭號強國,就會對這個問題採取別的態度;不必在現在『摘桃子』,而是可以再等等。」

誰能贏得體制競賽?

在提問環節之前,馬凱碩和奧斯特還探討了一種場景:中國的經濟增長是否會突然停滯,從而讓美國重新獲得明顯優勢?馬凱碩認為,美國如今已經陷入了「財閥政治」生態,「1%的人口擁有、控制政府,並且政府也是為這1%的人口服務」;而大約一半的美國人口之生活水準在過去三十年中沒有改善。「中國人注意到了造成美國體制失靈的因素,正試圖避免陷入類似的情況。」馬凱碩接下來的表述頗有中國官方色彩,指出北京當局不久前大力約束中國網路巨頭企業,就是為了推進「共同富裕」。

馬凱碩和奧斯特都認為,到2030年前後,中國將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奧斯特強調,在這一背景下,西方國家更是應該「堅守自己」,確保經濟繁榮、體制運轉順暢,讓民主制度重新稱為其他國家的榜樣,「否則我們是競爭不過中國的。」

中國重新走向封閉?

奧斯特還認為,中國正在重新走向封閉、摒棄此前令其變得強大的開放路線。馬凱碩則反對此觀點,認為習近平會無條件捍衛投資開放,北京也不會背離鄧小平確立的實用主義市場開放路線。馬凱碩強調,如今的中共沒有像當年蘇共那樣試圖輸出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中共近期突出「共產主義」不過是為了鞏固國內執政合法性而已。

馬凱碩指出,美國政界長期以為,能夠通過經濟合作促成中國政治開放、體制西化、變得自由民主,「這彷彿一個童話,一個讓嚴肅人士都信以為真的童話。」他認為,一個人口只有中國1/4、歷史只有250年的國家,不可能對一個擁有4000年文明史的國家進行演變。「中國是當今世上連續存在時間最長的文明,有著自己獨特的政治史和政治傳統,發展出了自己的政治文化,因此十分清楚什麼有利於中國。」馬凱碩認為,一個強有力的政治領導層就是有利於中國的。

奧斯特在這個問題上基本認同馬凱碩的觀點,同時也指出,中國的成就也是建立在借鑑西方經濟體制之上,「這套體制用在中國,甚至比在西方國家還要更成功。」奧斯特在發言中多次呼籲,西方國家必須做好自己的功課,確保西方體制「重新良好運作」。「德國修建一座機場的時間,中國能新建好幾座機場。假如德國真想在氣候等問題上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像現在這樣是可能不行的。」

在研討會上,奧斯特還提及了自己與Adrian Geiges聯合撰寫的習近平傳記《全世界最有權勢的人》。今年10月,原定在漢諾威、杜伊斯堡孔子學院舉行的新書推介會因中國領事館施壓而被取消,在德國引起軒然大波,各界人士紛紛擔心,中國的言論審查制度正在輸出到歐洲。奧斯特說,這場爭議倒是並沒有影響新書的銷量,反而大幅提振了銷量。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