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說單詞學歷史:「家園」的變遷

2018年2月18日

在德國,「家鄉」這個詞曾有過許多不同的含義。對於有些德國人而言,「家園」(Heimat)這個詞很親切,而對於另一些人來說,這個詞卻象徵l了廣義的「排外」。如今,家園成為了時髦詞。

Deutschland BdT - Mohnfeld in Bayern
在德國,「家園」這個詞太沉重、太複雜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S. Hoppe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19世紀的德國,"沒有家園"是"一無所有"的代名詞。被稱為"外來者"的這些人沒有"家園證明",無法享受醫療救助等公共福利。 在有些地方,沒有家的人甚至不能結婚。而那些有父母家庭的人則是幸運兒。

因此,"家園"這個詞更多的帶有法律含義,指的是對特定的地方有歸屬權。不過,這只是這個詞的諸多含義之一。

典型德國現象:強大的地方特色

地域差別是德國歷史中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因為直到1871年才出現了統一的德國。此前幾百年中,德國始終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後果便是,"德國公民"的概念非常模糊,"德國人"更傾向於用各自成長的"家鄉"來作為自己的身份認同,比如巴伐利亞人、施瓦本人。

即便是當下的德國,也很少有中央化色彩。德國基本法中甚至規定,民眾必須擁有同等的生活條件,無論城鄉,不問南北。不像其他一些國家那樣擁有一個龐大、發達的首都,而其他地區都是"鄉村",德國有分散在各地的多個"中心"。

這也和德國的現代歷史有關,直到兩德統一之前,西德甚至沒有真正的首都。波昂儘管是政府所在地,但其實在德國也只算得上是一個中等城市,並非倫敦或巴黎那樣的國際大都會。不過,統一之後的首都柏林正在嘗試扮演起這樣的角色。

家園文化:是鄉土接地氣還是封閉保守?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S. Hoppe

強大的"地方"還體現在其他方面:德國的16個聯邦州並非僅僅是行政區劃,而是各有其歷史悠久的地區身份認同,有些甚至可以追溯百年。那些被稱為"隱形冠軍"的德國中小企業往往就來自鄉村地區。這些企業雖然地處"小地方",卻往往是本行業的世界領頭羊。比如在機械建造領域,就有不少例子。

Heimat的黑暗歷史

但是,除了積極正面的意義之外,"家園"這個詞還有其他含義。信奉"血與土意識形態"的納粹主義者讓這個詞蒙羞。在希特勒統治下,只有"德意志種族"才是"德意志家園"的主人。猶太人等其他族群在自己的國家遭到屠殺。借"家園"的名義,納粹發動戰爭,入侵其他國家,以便把那裡的德意志少數族群重新納入"帝國大家庭的懷抱"。

無數人成為戰爭犧牲品,還有那些戰後因為德國分裂而滯留東德或西德的背井離鄉者。他們建立的"家園協會",既標誌著歷史傷痛,但同時也代表了一種落後保守的歷史記憶文化。但是,戰後年輕一代對此並沒有多大興趣。即便是最為經典的"家鄉知識"也不再是學校的必修課程,至少在德國西部如此。

在選項黨的政治話語中,「家園」再度被賦予份量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J. Stratenschulte

"家園"沉寂多年之後,2013年創立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再次將其賦以政治意涵。不過,"家園"這次又成了一種戰鬥符號,比如用在"守護家園"中,作為抵制"多元文化"和難民的武器。

雖然選項黨是始作俑者,但其他各黨也紛紛跟進有關"家園政策"的討論,儘管各自對於家園的表述不盡相同。現在,德國下一屆政府的內政部甚至要改名為"內政及家園部"。

"家園"再度流行

"家園"為何又成為了時髦詞匯?這顯然也和全球化有關。因為"家園"是全球化和網路的對立面。"人們儘管有這樣的印象,世界成了地球村,但是他們並沒有辦法在這個村子裡生活,"耶拿大學的羅馬語言文字學教授康斯塔杜拉迪(Edoardo Costaduradie)如此解釋。

千禧年之後不久,這一趨勢便開始在德國顯現。比如主打鄉村家園生活主題的"鄉戀"(Landlust)的雜誌突然熱銷。近些年來,購買本地貨成為時尚。比如,不買阿根廷進口牛排,而是選擇當地農莊的產品。

與其說是政治人物們重新發現了"家園"這個詞,不如說是他們對早已經流行起來的這一現象作出了回應。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xinwen@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