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一場跨大西洋爭執(法蘭克福匯報)

本文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2004年4月7日

「歐盟打算解除對中國的武器禁運;美國則要求歐盟保持對北京政府的現有立場,並已經通過政界高層向歐洲各國的政府多次暗示。華盛頓政府擔心解除對中國的武器禁運會威脅到亞洲的穩定。」

「有很多跡象表明,歐洲這一次不再是僅僅紙上談兵了。歐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專員索拉納不久前在北京強調了歐盟準備解除對中國武器禁運的決心,目的是為了改善歐盟和中國之間的貿易關係。中國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很多歐盟企業希望能夠進入中國市場。歐洲航空防務和航天公司EADS已經表示對今後和中國的生意興趣很大。

「美國人卻持不同的觀點。美國外長鮑威爾在三月初和歐盟代表商談時表示,當時導致歐盟對中國實施武器禁運的原因,即嚴重侵犯人權的情況,仍然存在。分析家估計,美國的立場不是由其經濟利益決定的,而更多的是出自安全政策的考慮。一方面為了保障台灣的安全,美國不希望中國繼續加快其現存的擴張軍備的速度;另一方面,美國兩大黨都認為,中國隨著其迅速發展的經濟,很可能對美國在亞洲利益以及世界政治構成挑戰。雖然目前世界的目光集中在打擊國際恐怖主義和中東問題上,但是中國的威脅是現實的。

「歐盟已經成立了一個總部設在布魯塞爾的亞洲問題工作小組,專門研究解除對中國武器禁運的問題。最終的決定將由各國政府首腦組成的歐盟委員會協商一致後做出。荷蘭和瑞典政府對這一問題還有所保留。

「歐盟的打算更多的具有象徵性意義。無論如何,歐盟統一的軍備出口行為準則都會對進行交易的貨物作出各種限制。德國外長菲舍爾曾經在聯邦議會前強調過,歐盟解除對中國的武器禁運不會改變德國限制軍備出口的政策。此外,中國簽署聯合國人權公約是解除禁運的重要條件,但是美國卻認為這還遠遠不夠。」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