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 聖馬丁」
2007年11月10日
德國居特斯洛市一所幼兒園裡的孩子們個個兒喜笑顏開,一起練唱「打著燈籠去遊行」的兒歌。他們一邊兒拍手,一邊兒扯著喉嚨高聲歌唱,簡直是樂翻了天,連外頭馬路上都聽得見。孩子們不僅要加緊練唱,還得自己動手糊燈籠。幼兒園園長霍爾斯特科特女士告訴說:孩子們先用蠟筆在紙上畫好圖樣,再用熨鬥燙平。今年的燈籠骨架是四角形的,燈籠糊好了以後,由家長們決定裡頭是插一隻蠟燭呢,還是使用小燈泡兒。
11月11日聖馬丁節這天,幼兒園的小朋友們就提著這些花花綠綠的燈籠,一邊兒唱著歌兒,一邊兒排好隊伍遊行市區。他們最終的目的地,是在一大片草地上點燃篝火:首先是節日的主角-身上批著紅色古羅馬軍大氅的聖馬丁,騎著白馬翩然而至。接著演出聖馬丁的故事:在一個寒風刺骨的夜晚,他看見一名瑟瑟發抖的乞丐蜷縮在路邊兒,於是拔出利劍,大刀一揮,就把自己身上的大氅劃成兩半兒,一半送給了這名乞丐。其實這是一個基督教勉勵世人慈悲為懷的故事,但在許多非教會辦的幼兒園裡,已很少被提起。霍爾斯特科特解釋道:「孩子們不問我們就不講了。這裡有相關的書籍,如果孩子們想知道,就念給他們聽,或者跟他們說這個故事,但不會主動提起話題。幼兒園方面的考慮是:孩子們來自不同的文化圈,有些人完全沒有宗教信仰。為了公平起見,我們決定把這個節日稱作「燈籠節」。這一天,我們一起唱歌,邀請家長一同慶祝這個節日,但省略了有關聖馬丁傳奇故事的部份。」
居特斯洛「聖馬丁節」活動組織中心,以平常心看待如今只有教會幼兒園繼續傳承這個基督教傳統習俗的現實。該組織的格呂恩海德表示,慶祝聖馬丁節的孩子們,一同歌唱,參加活動,即使宗教信仰不同,也不值得大驚小怪。當然,告訴孩子們「聖馬丁節」起源於基督教,是教會幼兒園責無旁貸的義務。
聖馬丁是生於公元四世紀的古羅馬軍人。據傳說,他是一位擁有慈善愛心的人,特別同情社會上的弱勢群體。當時他是今天法國亞眠地區的總督。馬丁親眼目睹社會的不平等現象後,性情大變。他辭去軍職,住進了圖爾市近郊的修道院,並於幾年之後當選為圖爾的新主教,從此全面獻身社會工作。馬丁過世後受封為聖人,因此被尊稱為「聖馬丁」。
另有傳說指出,聖馬丁出於「寧作普通人而不當新主教」的觀點,而躲進了一個鵝舍,但鵝的嘎嘎叫聲洩露了他的藏身之處,迫使他接受了主教職位。這就是人們過「聖馬丁節」,傳統上要吃「鵝肉大餐」的由來。格呂恩海德表示,「聖馬丁節」的意義不止於此,他告訴說:當「聖馬丁」遊行活動結束時,我們會出售馬丁麵包人兒和兒童飲料。然後將販賣所得捐贈給一個兒童救濟組織。也就是說,讓幼兒園的孩子們從中學習與人分享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