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他們中有上萬人再也沒能踏上故鄉的土地。客死他鄉的中國勞工分別被埋葬在30個法國墓地中,每個人的墓碑上都刻有中文的銘文。這些墓碑見證了他們主人默默無聞的犧牲和一段被忽略的屈辱的記憶。
在一戰戰事進行得最為激烈的1915到1916年間,英國從中國招募了10萬勞工,法國招募了三萬八千人。這些中國勞工被送往歐洲戰場前線,以彌補當地勞動力的嚴重不足。這些勞工年齡大多在20到35歲之間,來自河北,江蘇,山東等地。他們在後方梯隊中充當勞力,幫助修築彈藥倉庫,維修公路和鐵路,或在港口裝卸船隻。有的在軍工廠工作,有的在海軍碼頭,每天的收入只有3到5個法郎。
當時中國勞工僅僅被視為廉價勞動力,他們是被人歧視的苦力,甚至不允許隨便離開營地。戰爭結束後,一些人作了礦工,另一些在戰場上清理屍體,添埋戰壕。
法國北部的村莊洛桑格雷就在一次大戰西線戰場的附近,住在這裡的阿爾弗雷德老人追述起當年的情景時說:「他們的工作十分艱苦,卻受到鄙視。人們甚至不允許他們離開居住的營地,到外面與當地人交往。我母親當時還是個孩子,她告訴我,她很害怕那些中國人,連走路都不敢經過那個營地。」
70多歲的阿爾弗雷德現在是當地一個民間協會的主席,他的協會致力於保存活生生的戰爭紀念資料。
戰爭結束後,大部分中國勞工被運送回國,他們的身份憑證只是一個簡單的號碼。只有五千到七千人留在了法國,這些人的後代日後發展成了巴黎的華人社區。
到戰爭結束前後,就有大約一萬華工命喪他鄉。他們有的葬身於炮火之中,或被地雷炸死,有的死於惡劣的生活條件,或1918年流行整個歐洲的西班牙流感。這些華工被埋葬在30個墓地,其中最集中的是諾耶爾公墓,這裡埋葬著842個中國勞工。他們的墓碑上刻著中文,墓前還有一對石獅子,守護他們的亡靈。
在被遺忘了將近一個世紀後,中國一戰勞工的命運在法國又引起了關注。2002年以來,每年4月清明節那一天,在諾耶爾戰爭公墓都舉行紀念活動。參加活動的有法國退伍軍人協會,中國駐法大使和華僑社團代表。法國電視台最近還播出了一部名為「不歸之旅」的紀錄片,講述中國勞工的故事。
法國的中國專家皮卡在最近出版的一本歷史專著中,也提到了這段歷史。皮卡說,這段被遺忘得太久的歷史,應該被銘記在人們的集體記憶中。他說:這些中國人為法國的戰爭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承認為戰爭英雄是他們的權利。
戰火在佛蘭德斯持續了4年,作戰雙方一直都無法深入對方陣營。這是一場可怕的陣地戰,帶著毀滅性的後果:60萬青年人在這裡喪生。
圖片來源: DW柯勒維茨(Käthe Kollwitz)花了18年的時間,完成了「悲傷的父母」這個作品。1914年10月她的兒子彼得前往佛蘭德斯前線,不到一周後,他在那裡喪生,年僅18歲。他的墳墓就在父親這座雕塑一旁的德國軍人墓地。超過2.5萬名青年被葬在這裡。
圖片來源: DW/B. Görtz1914年,最高軍事統帥部向世界發布了一個謊言:據稱,數千名唱著德國國歌的大學生在與敵軍對抗中行進。納粹宣傳也樂於利用這段神話。事實上,他們是炮灰:缺乏經驗、裝備落後。蘭格馬可也因為成為戰爭志願者的墓地而得名。
圖片來源: Andre de Bruin在伊普爾,到處都有戰時地洞的痕跡。但是此地非常特別,山丘60高於地面數米。誰控制了這座山丘,樹木就不再是屏障,就可以居高臨下地開火。因此爭奪此地的戰役持久而激烈。
圖片來源: DW/D. Duncan泰恩克特公墓埋葬了11956名大英國協士兵和4名德國士兵。公墓的內壁上刻著另外34957個名字,沒有找到他們的屍體。在炮火和連續的射擊下,根本沒有機會埋葬死者。即使在今天,農民仍然會在田地裡發現屍骨。
圖片來源: DW/B. Görtz帕斯尚爾這個地點今天已經不復存在了。1917年英國和德國在這裡開火,雙方共使用了4百萬顆榴彈,血流成河。這是一戰中最血腥的戰役之一,這一切被記錄在帕斯尚爾博物館中。在寬敞的室外博物館,人們可以看到當年戰壕和防空洞的原景重現。
圖片來源: Memorial Museum Passchendaele 1917在伊普爾地區,毒氣首次被使用在戰爭中,使用的氯氣引起了窒息。怒火過後,盟軍也開始使用毒氣作為武器。1917年7月,德國測試了名為伊普爾毒氣(Ypérite)的新武器。這種芥子氣可以引起大面積的皮膚灼傷。
圖片來源: Memorial Museum Passchendaele 1917今天來到帕斯尚爾,一定要去佐內貝克這個地方。這裡經歷了100天激烈的戰鬥——從7月底到11月初,此後的村莊滿目蒼夷。這裡除了碩大的瓦礫堆和池塘什麼都沒有剩下,而池塘也因為滿是炮孔和泥漿難以辨認。
圖片來源: Memorial Museum Passchendaele 1917伊普爾特別吸引英國遊客。商店店主、餐館和旅店老闆們也深知這點。這個城市的一家飯店提供一種特別體驗:住在塗成迷彩色的房間裡,汽油罐作為邊桌,軍旅式的棕色格子床罩。早餐室的牆壁上掛著戰地偽裝網。
圖片來源: DW/B. Görtz1928年德國作家茨威格(Stefan Zweig)來到伊普爾。關於當時新落成的梅嫩門,他寫道:這裡有這麼多的名字,以至於「字跡成為了裝潢」。牆壁上共刻著5.5萬名陣亡和失蹤大英國協士兵的名字,這些士兵都沒有自己的墳墓。
圖片來源: DW/D. Duncan梅嫩門上的名字是根據軍團排列的,長長列表上的陣亡者來自各個大英國協國家:非洲、印度、巴基斯坦、新西兰、澳洲和加拿大。這些人,他們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在遙遠的歐洲作戰嗎?
圖片來源: DW/B.Goertz自梅嫩門1928年落成,這裡每晚20點都會舉行紀念死難者的儀式,伊普爾的消防隊員們用他們的號聲向死者致敬。起初這是一個紀念英國陣亡者的儀式,但後來各國的遊客都到來此地。現在梅嫩門已經成為一個共同紀念的地點。
圖片來源: D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