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一戰殲敵無數的傳奇華裔狙擊手

張筠青/李魚(法新社)2015年4月25日

一戰期間,澳洲狙击手沈比利在加裡波利戰役中擊斃超過200名鄂圖曼士兵,贏得了「加裡波利刺客」及「殺手」的稱號。

William Edward Billy Sing
圖片來源: gemeinfrei

(德國之聲中文網)擁有華裔血統的沈比利(Billy Sing)是數千名沒有歐洲背景卻加入澳洲帝国軍的士兵之一,其中部分人甚至不顧法律的明文禁止,隱瞞身份參軍。

沈比利生於1886年,他的出生地是距離雪梨北部1600公里的一個小鎮。其胞妹的孫子史密斯(Don Smith)對法新社表示:"他是個真正的澳洲人,雖然有著華人的血統,但骨子裡就是個澳洲人。"

"他為了所有人走上前線,和其他上戰場的士兵一樣,使我們能過上今天的生活。"

根據澳洲1909年頒布的《國防法》,"所有非純正歐洲血統或歐洲後裔者"不得參軍。但部分澳洲土著等少數族裔依舊申請入伍,儘管被拒絕多次仍不放棄。

在416809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澳洲人当中,超過1000人是原住民,約400人被認為有華裔血統。澳洲战争紀念館已鑑別出約50名土著人民參與了加裡波利戰役。

弗林德斯大學的普賴爾(Robin Prior)對法新社表示:"你不能透露自己有原住民背景,否則可能會被拒絕,一些人確實被拒絕了。"他指出,當時多數澳洲人是安格魯-凱爾特後裔。"如今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是當時的法律規定就是這樣。"

1917年,招募新兵變得愈發困難,軍方於是下令放鬆限制,只要父母其中一人擁有歐洲血統便可參軍。

澳洲帝国軍在歐洲的活動始於1915年4月25日,澳洲与英國、法國和紐西蘭軍隊登陸加裡波利半島(今為土耳其的一部分)。長達八個月的加裡波利之戰最終演變為慘烈戰役。由澳洲和新西蘭組成的"紐澳軍團"共計有6萬人參戰,其中11500人陣亡。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的加裡波利戰役圖片來源: 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參軍的神槍手

當年在西方戰線服役的沈比利全名為威廉‧愛德華‧沈(William Edward Sing)。他的父親沈約翰(John Sing)出生於上海,母親瑪麗安(Mary Ann Pugh)則來自英格蘭。

沈比利成長於澳洲昆士蘭的小鎮,精通騎術和捕獵袋鼠,更是一名神槍手。他在1914年10月入伍時年齡為28歲,在地方上已經因為精湛的射擊技術而聞名。研究學者相信,沈比利身懷的技能以及參軍時的年紀都使他免予受到排擠。

1915年5月,沈比利與第五輕裝騎兵團抵達加裡波利。曾經擔任沈比利"觀瞄手"的伊德裡斯(Ion Idriess)在回憶錄中是如此形容昔日的戰友:"他是個小個子,皮膚黝黑,留著黑色的八字鬍和一撮山羊鬍。像畫片上的殺手。"

1916年,沈比利獲得僅次於維多利亞十字勳章的殊功勳章。一名軍方人員表示,編號355大兵(指沈比利)擊斃了201名土耳其士兵,包括被稱為"可怕的阿卜杜爾"的鄂圖曼禁衛軍狙擊手。

但沈比利也因多次負傷而進出醫院。1917年,他因槍傷在英國療養時與21歲的蘇格蘭女侍伊麗莎白‧史都華(Elizabeth Stewart)成婚,隨後返回西方戰線。1917年在波勒岡森林戰役中的表現為他贏得比利時戰爭十字勳章。

1918年11月,沈比利在澳洲退役。一份診斷報告指出,他在比利時曾經遭到毒氣攻擊。據信他的妻子並未隨他返回澳洲。

在"軍人安置項目"下,沈比利獲得了一塊農地,務農失敗後轉而從事淘金工作。沈比利最終搬到布裡斯班,於1943年在一家旅館中孤零零地辭世,享年57歲,當時他幾乎身無分文。沈比利被葬於布裡斯班的一處戰爭公墓。其胞妹的孫子史密斯表示,直到80年代初,他和另外三人才湊足了錢,為他設立了一塊墓碑。

"為歧視他們的國家奮戰"

澳洲華人歷史文物會的布朗特(Kathie Blunt)表示,像沈比利一樣背景而且選擇參軍的人都是受到強烈的愛國情懷所驅使。基本上他們得到的待遇與一般士兵相同,二等兵每天的薪水是6先令,其中1先令會被保留至退伍時才能領取。

"這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數字,因為多數的華裔澳洲人来自社會經濟底層,所以這是一筆好買賣。"布朗特對法新社如是說。

不過對於原住民士兵而言,他們在戰後又重回相同的歧視環境中。他們無法被納入"軍人安置項目"裡,已知的只有一名士兵獲得田地,並且直至2007年都未獲得官方認可。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原住民和其他擁有多元文化背景士兵的犧牲奉獻獲得認可。距離加裡波利戰役已經過一世紀,弗林德斯大學的普賴爾認為,人們應記得這些士兵所做出的貢獻。"他們竟願意挺身而出,捍衛這個歧視他們的國家,我認為相當令人訝異。"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