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一連三天--布希修補德美裂縫

2002年10月6日

由於德國拒絕對伊拉克的戰爭,德美關係一度達到了戰後的最低點。然而,德國大選結束後,尤其是進入10月份以來,美國方面頻頻發出了修好的訊號。德美從此和好如初了嗎?

布希就德美關係發表講話圖片來源: AP

美國方面採取了一連串的示好姿態:10月3日,布希為德國統一日給德國總統約翰內斯勞發來賀信,強調了美德的傳統友好關係。10月4日,美國國務卿鮑威爾給德國外長菲舍爾打了電話。10月5日(星期六),布希幾個月來首次就德美關係發表了講話。

在一年一度慶祝德美日(10月6日)的講話裡,布希的措辭是經過充分考慮的。他說:「我們的友誼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鑄就的,建立在相互支持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但他又間接地提醒道,這種友誼是需要維護與保養的,原話是:「在這一天,我們賦予德國與美國之間這一重要的、長期的關係以特別的關注。」

布希特別提到德國在911恐怖襲擊後,在調查幕後人的行動中,給予了美國以重要的支持。他還號召美國人對德裔美國公民對美國作出的貢獻給予充分的肯定。

德國政府對布希的講話表示了歡迎。一位政府發言人在柏林說:「這樣,在這個日子裡對德美關係和德國移民對美國作出的貢獻進行讚揚的良好傳統得到了延續。」他說,布希的聲明對連接著美國與德國的友誼在增長的肯定。

當然,這個友誼是否在「增長」,不必去深究。這畢竟是外交辭令。這幾個月來德美關係緊張,則是有目共睹的。德國旗幟鮮明地反對對伊拉克開戰,鮮明的程度甚至大大超過了俄國和中國;德國前司法部長道於布勒-格梅林女士甚至在競選中間接地把布希跟希特勒相提並論,這些都使美國大動肝火。

然而,國家之間的關係畢竟不是小青年之間的關係,不能動不動「我不理你了」。就像丘吉爾當年所說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德美之間的盟友關係,是雙方所需要的,不可少的,無論在軍事政治方面的北約內,或是在經濟方面的8國首腦會議範圍內,都是如此。因此,修復不快,只是早晚的事。

但是,裂縫出現了,裂縫本身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彌補。只不過現在雙方都不去談論罷了。一旦美國對伊拉克真的採取軍事行動,德國不可能一改至今的立場,或者一聲不吭,至少要表示遺憾吧?看來,不是對伊拉克開戰的不同立場需要在友誼面前讓路,而是友誼需要在這個問題上繞道而行。

戰後,對美國軍事行動的分歧,在德美之間是從來沒有過的。從海灣戰爭,封鎖伊拉克,轟炸南斯拉夫,直到阿富汗戰爭,德國即使不派兵,也歷來是站在美國一邊的。這回是怎麼了?

為了聯盟的利益,許多不同的看法本來只能「捂」死。但這只是一個方面。一個政府必須代表本國人民的觀念,這是另一個方面。從這次德國大選可以看出,德國人雖然對瘋子薩達姆絕無好感,但普遍反對動不動用武力來解決問題,引起世界的進一步動蕩,引起阿拉伯世界的不滿,使世界經濟進一步走向深淵。德國政府的鮮明立場,正是從民意而來。而社民黨/綠黨聯盟在大選中起死回生,不能不說:這個鮮明立場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世界進入了新的世紀,第二次大戰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在世界政壇上,各個國家更多地代表自己的人民的意志說話,看來是個趨勢。有人說,這次德國浪費了機會,沒有讓人重視自己的觀點,反而落為笑柄。這種看法恐怕是片面的。當然,德國不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沒有否決權。但是德國如此鮮明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場,不管是否有大選的因素,這本身就是個耀眼的行動,

它也許也會讓一些人臉紅。一個意見能夠被接受,當然是重要的,但一個意見能夠表達出來,讓所有的人看到,同樣是重要的。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件事情的重要性還體現在:西方盟國之間的友誼仍然是不可動搖的,但是友誼並不表示意見必須一致。用中國的一句話說,叫求大同存小異。這也許也是新世紀給予國家間友誼的一個新的定義吧。

(綜合評述:山人)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