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上海大火與急功近利的現代化

2010年11月24日

上海高層居民樓的一把大火奪走了58條鮮活的生命,它再次暴露了中國城市建築的安全隱患。《新蘇黎世報》將許多年輕人的苦讀書同中國老年人的贍養問題相聯繫,指出中國缺乏社會保障。

圖片來源: AP

11月20日一期的《法蘭克福匯報》回顧了去年北京央視新樓的火災和上海13層在建住宅樓整體倒塌的兩起重大事故後寫道:

「這兩起引起轟動的事件反映了中國建築行業中極度無所顧忌的做法已成系統。這裡並不缺少法律和號召注意安全的呼聲。工廠或居民區發生事故後,第二天在事發地肯定會掛上『安全第一』的橫幅。但是,在呼籲和落實法律規定之間有很大的缺口。為了快速廉價地建房,許多建築企業並不重視建築材料的品質和安全保護條例。

「它們往往與分派建房訂單的官員分享優先權。這個鏈條的終端是難以看透、互相交錯的工程外包,具體責任越來越不明確。有時為了按時完成某一建築階段,就雇傭臨時工。

「由於市場無序,國家並不像想像的那樣無所不在,只是有時進行干預,例如宣佈檢查建築工地或事後給予嚴厲處罰。國家向公眾發出警示與平時的宣傳一樣,往往得不到認真對待:由於害怕竊賊撬門入室,居民常常封閉了住宅樓的防火門和救生梯。

「直到現在,中國意識的現代化只意味著速度和變化。一位橋樑工程師說,『中國是一個由夢想驅動的國家,所以規劃首先要符合規定的目標』。過去數十年,城市幾乎沒有長久考慮,人們對短期內建了又拆、拆了又建的行為習以為常。結果是建築物的品質極不相同,光鮮外牆背面的危險難以揣測。」

《新蘇黎世報》11月23日刊登記者從北京發來的文章「為父母的養老金而學」,說的是中國的社會保障匱乏,年輕人為升學而苦讀,目的就是為了以後可以贍養年老的父母。文章寫道:

「北京畢竟已經意識到,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減輕家庭壓力的時間不多了。2011年開始的第12個五年計劃把建設社會保障網路高置於綱領之上。但是,在一個象中國這樣平均來說還很貧窮的大國,財政上如何能長期支撐覆蓋全國的保障體系,仍然不清楚。

「這一不穩定因素對國民經濟產生了久遠的影響。中國人把收入的三分之一都儲蓄起來,而國家的經濟計劃部門更願意看到這些錢流入消費領域。許多中國人對政府的改革計劃持懷疑態度。畢竟在毛的時代共產黨曾答應,給予人民全面保障,也就是『鐵飯碗』,這一切在市場經濟開放時代又被廢除。受苦的人主要是農村居民,他們此後只能像以前一樣,依靠自己的家庭。」

編譯:王羊

責編:凝煉

(以上內容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不一定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