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上海大眾二十年,領先一步吃遍天?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4年10月27日

1984年10月12日,當時的中國總理李鵬和德國總理柯爾在上海安亭鎮為上海大眾汽車公司奠下基石,德國大眾成為歐洲汽車在中國的開路先鋒。二十年來,大眾汽車一直是中國汽車市場上無可爭議的老大。但是,隨著近年來世界各大汽車公司紛紛搶灘登陸中國,大眾在中國的霸主地位越來越受到威脅。

上海大眾生產的帕薩特轎車帶有這樣的標牌圖片來源: dpa

在群雄並起的今日中國汽車市場,大眾汽車只能把佔據半壁江山看成昨日的驕傲,而不敢再把它當成明日的夢想。今年上半年,位於德國沃爾夫斯堡的大眾總部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大眾在中國的銷售額出現了歷史上的首次下降,下降的幅度為4.2%,上半年銷售總量為31萬1000輛。目前,大眾在中國這個最重要的海外市場佔據的市場份額約為30%,與曾經擁有的54%額相比,落差非常顯著。

對於市場份額的縮水,大眾公司的官方表態仍顯得十分鎮靜。大眾中國公司的新聞發言人烏爾麗科.尼特爾說,在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市場佔有率縮水是十分正常的。無論如何,從1984年試產首輛普通型桑塔納到現在的第三代桑塔納,上海大眾用了20年的時間,在中國建成了一座生產批量最大、國產化率最高、經濟效益最好的汽車工業城,這是德國大眾的驕傲,也是大眾中國公司的驕傲。10月29日,大眾將在上海舉行隆重的上海大眾建廠20周年慶祝活動。

如今,上海安亭因為有了大眾,已經儼然成為了一個東方的沃爾夫斯堡。1984年,大眾汽車與上海汽車工業集團在簽署合資協定時,規定中德雙方各佔50%股份,規模年產三萬輛桑塔納。這在當時算是石破天驚的大手筆,雖然這一數字在今天看來實在有些可笑。

上海大眾剛進入中國時,中國的汽車工業還沒有見識過現代化的汽車組裝流水線。1983年第一輛桑塔納在中國試組裝時,靠的還是上海汽車廠的葫蘆吊和長板凳。當時,中國國內竟然沒有一家零件生產企業可以與桑塔納配套,沒有一條生產線不需要改造。能用上的國產配件只有輪胎、收音機、喇叭和車外天線,國產化零件只佔總量的2.7%。儘管如此,上海大眾就在行家們充滿疑惑的眼光關注下開始書寫汽車工業史上的傳奇故事,上海和北京等大城市的街道上開始到處可見看上去有些呆板、坐上去有些輕飄的第一代桑塔納車。當時,政府部門、企業管理階層和出租汽車構成了桑塔納的最初客戶。1990年,德國大眾汽車公司與中國一汽在長春成立了第二家大眾在中國的合資公司。

今天的上海大眾擁有員工1萬3400人,生產的主要車型有帕薩特、途安(Touran)、波羅和高爾夫,當初打天下的桑塔納如今經過三代更新,以3000型繼續在生產。長春大眾一汽目前擁有員工7200人,生產的車型是高爾夫、寶萊、捷達和奧迪A6。截至2003年底,大眾在上海累計生產了250輛轎車,在長春累計生產了100萬輛。

上海大眾生產的帕薩特汽車(2003年)圖片來源: dpa

與20年前相比,中國汽車行業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大最熱的汽車市場,世界各大汽車公司幾乎全部在中國建立了生產線,汽車市場上掀起了價格大戰。今年夏天,大眾迫於競爭壓力,不得不開始打降價牌。

大眾的戰略目標是仍然保持在中國汽車市場上的領頭羊地位,但是同時也提出了「利潤率優先於市場佔有率」的主導經營原則。大眾已經宣佈,從現在到2008年要在中國繼續投資53億歐元,將現在的年產80萬輛轎車生產能力翻倍,即擴大到年產160萬輛。大眾還計劃在中國開設兩個分廠,生產汽車主要配件和發動機,並繼續擴大在中國的生產車型。

今後,大眾在中國生產的汽車將仍然是以供應中國市場為主,有計劃地提高汽車零件的當地化比例,因為零件的地方化,即中國國產化是降低生產成本的直接因素之一。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