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形勢變化與中國軍備增長
2007年4月16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麥科馬克也說,中國目前的做法不符合中國和平發展的政策。美國批評中國的重點是中國國家預算沒有把一些與軍事有關的支出納入軍事預算。美國認為,如果把這些支出計算在內,中國的實際軍費是對外公佈數額的二至三倍,已具備對外實施軍事威懾的能力。但是,我們看一下美國和其它北約國家乃至中國的亞洲鄰國的軍事預算情況,就可以知道,中國的軍費支出和軍事戰略定位並沒有構成威脅國際安全的所謂「黃禍」。
中國軍費是美國的零頭
位於瑞典斯德戈爾摩的國際和平研究所絕非親華機構,該研究所發表的2006年年度報告說,中國2004年的軍費開支為377億美元,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4%。從1989年至1997年,中國軍費支出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例從2.8%下降到1.7%,此後才開始重新上升。國際和平研究所的統計數字中也包括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直屬企業的收入,1998年以來,這些企業的贏利不斷減少。這裡還應該考慮的是,由於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大幅上升,即使軍費預算保持在原有比例,但水漲船高,軍費總額必然也會顯著攀高。
這裡可以把亞洲各國的軍費開支做一個比較:從絕對數額來看,日本的420億美元軍費在亞洲仍然獨佔鰲頭。從軍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例來看,按照國際和平研究所公佈的數字,2003年,西方的盟國巴基斯坦和新加坡分別為4.4%和5.2%,。美國在海灣的盟国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曼分別為8.7%和12.2%。不過,媒體對此沒有發出任何批評的聲音。
環顧世界,2005年全球的軍費支出總額估計為一萬一千一百八十億美元,佔全世界生產總值的2.5%,或人均173美元。與2004年相比,2005年全球軍費實際增長為3.4%,與1996年相比,十年內增長的幅度竟然高達34%。2005年,80%的軍費增長來自美國,這是因為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陷入戰爭泥潭不能自拔的緣故。現在,美國軍費增長仍然佔全世界軍費增長的48%,遠遠落後於美國的後幾名是英國、法國、日本和中國,各佔4%至5%。所以,國際和平研究所認為,相對來說,中國軍費增加不足為道。「中國和印度可能還會不斷提高軍費預算,但其絕對數額只是美國軍費預算的一個零頭。」
國際和平研究所的年度報告引用數字表明,中國的核武裝同樣遠遠落後於主流核大國。中國擁有130枚可使用的核彈頭,落後於美國和俄羅斯(各擁有5500枚核彈頭)和歐盟的法國(348枚核彈頭)和英國(185枚核彈頭),居第五位。此外,歐洲六個北約國家的八個軍事基地上部署有440枚核子彈,必要時供北約和美國飛機使用。這樣龐大的核武庫卻很少受到媒體的批評。
在美國看來,中國成為俄羅斯軍備的最大採購國是件使人擔憂的事情。2001年至2005年,43%的俄羅斯出口軍備運往中國,位居第二的是印度,印度購買的俄羅斯軍備佔俄羅斯出口軍備的25%。長期來看,美國這個軍備供應國的影響將日漸式微。
國際形勢變化促使中國提高軍備
這一切是九十年代末期以來亞洲戰略形勢發生變化的結果。事實上,美國的盟國在亞太地區的軍費開支方面佔了大部分,除了日本、韓國和澳洲外,台灣也得到美國的大力武裝。台灣的軍事預算為七十億美元,為中國大陸的五分之一,而台灣的人口為2200萬,中國大陸有13億人。此外,美國在中亞設立了新的軍事基地,北約43.000名士兵駐守在阿富汗,美國在不斷擴大在太平洋的軍事據點。中國的安全專家把這些做法視為美國對中國實施包圍和遏制戰略的一部分。
美國擴大在亞洲的影響和軍事存在的目的很清楚,就是為了保障安全順利地把裏海和中亞的能源資源運輸出來。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說,美國每年用於保障石油運輸路線安全和向石油開采國提供援助的經費高達五百億美元。當然,在這場爭奪能源的鬥爭中,美國並非獨此一家。歐洲也越來越看重裏海和中亞的能源,經濟崛起的中國需要大量的能源,成了美國和歐洲的競爭對手。
2006年11月29日的北約裡加峰會把能源和能源安全置於西方安全和外交政策的中心。中國以擔憂的心情注視這次北約峰會的主題,同時努力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擴大經濟和外交關係,這一做法必然會撞擊美國在這些地區的影響。與此同時,中國意識到,海上運輸線受美國控制,必須改變單純依賴中東能源的結構,它把眼光轉向俄羅斯和中亞的豐富油氣資源。從中期來看,中國即使繼續提高軍費預算,但在海上仍然不能成為美國需要認真對待的軍事力量,只能對台灣形成強大的威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