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這個想法來源於芬蘭:1961年,芬蘭人在維也納第九屆世界歌劇會議上建議推出世界戲劇日,該建議得到了各方的積極響應。並以全票通過把3月27日巴黎"國際戲劇節"開幕的這一天定為世界戲劇日。在剛剛開始的一年裡就推出了許多特別節目和人氣很旺的公共活動--而且是在當時全世界的許多國家都還沒有設立國際戲劇協會中心(ITI)的時候。
開放日和獎項
德國各地的劇院都會在"開放日"這一天向觀眾打開大門,讓他們瞭解光彩奪目的劇院後台是什麼樣子。同時也會為一位戲劇界的傑出人物頒發沒有獎金的獎項:2017年的獲獎者是戲劇導演及作家洛能(Yael Ronen),
國際戲劇協會德國中心的網頁上寫著:"跨文化的貫穿連通是戲劇的立命之本"。這也是戲劇創作者深刻理解,並且從第一個世界戲劇日開始,就通過精選的代言人向全球獻辭的內容。國際知名的戲劇界專業人士包括科克托(Jean Coteau)、米勒(Arthur Miller)、奧利弗(Laurence Olivier)、 聶魯達(Pablo Neruda)以及哈維爾(Václav Havel)都曾應國際戲劇協會的邀請,留下過他們關於戲劇在社會中會究竟可以發揮何種作用的思考。
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查爾‧阿茲納弗(Charles Aznavour)為這座劇院留下了傳奇般的歷史。如今,柏林的弗里德里希皇宮劇院依舊是全球最大的舞台,上演著最為現代的作品。
圖片來源: Götz Schleser即便是拉斯維加斯的絢爛舞台設施,也要在弗里德里希皇宮劇院面前黯然失色。在這裡,舞檯面積開闊,可供車輛直接駛入。後方還有50條可自由調節高度的「魔幻階梯」。上百名舞者可以在這裡一展身姿。
圖片來源: Soenne這座建築起初是作為交易市場,後來也曾經被用來表演馬戲。1919年,德國戲劇巨匠萊因哈特(Max Reinhardt)將這裡重新命名為「大劇場」。他在這裡組織上演了許多經典作品。該劇院的首場演出作品是古希臘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Aischylos)的《俄瑞斯忒亞》(Orestie)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1919年,該劇場成立之初,就站在了科技前沿。這裡有直徑18米的旋轉舞台,可伸縮的小舞台,現代化的燈光與特效。最初幾年,這裡上演了夏雷爾(Erik Charell)的歌舞劇《白馬客棧》(Im weißen Rößl)、皮卡托(Erwin Piscator)的《儘管如此》(Trotz alledem)等優秀作品。而在納粹執政後,這一切戛然而止。
圖片來源: Friedrichstadt-Palast在萊因哈特麾下,大劇場經歷了1920之後的一段黃金年代。1934年,納粹將其更名為「人民劇院」,從此這裡變成了宣傳的舞台,主要上演晚期資產階級輕歌劇。二戰中,與許多柏林建築一樣,劇院也遭到了轟炸。而在戰後不久,這裡就恢復了舞劇的演出
圖片來源: Friedrichstadt-Palast1947年,蘇聯佔領當局讓柏林行政機構接管了這座劇院,從此這裡就叫做弗里德里希皇宮劇院。許多政治集會也在這裡舉行,比如「自由德國青年團」的成立大會(譯註:前東德類似共青團的組織)。後來,這裡也用來製作Ein Kessel Buntes等大型電視節目。
圖片來源: Friedrichstadt-Palast在東德時期,這座劇院就以其漂亮的女演員而聞名。最多時,曾經有32名美女共同演出。(本圖攝於80年代)
圖片來源: Friedrichstadt-Palast1980年,這座位於柏林市中心的建築已經120歲了,亟需關門修繕。就在200米開外的地方,東德當局開始修建一座全新的巨大的劇場。這也是經濟運轉不良的東德倒台前,修建的最後一座恢弘建築。圖為劇場的鑰匙被東德領導人像征性地交給劇場負責人。
圖片來源: Friedrichstadt-Palast/Settnik新建築不僅保留了老劇場絢爛的內飾,其新式青年畫風風格的外牆也在不斷提醒人們劇場的輝煌歷史。新劇場建築體量20萬立方米,佔據了一整個街區。
圖片來源: Götz Schleser弗里德里希皇宮劇院現在有來自28個國家的60名舞者。此外,這座劇院還以其支持同性戀的立場而聞名。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POP-EYE現在該劇場上演的最新劇目是"The Wyld",講述了柏林的夜生活以及一段天地之間的離奇愛情。著名的古埃及法老妻子納芙蒂蒂也在劇中扮演角色,而她的半身像,就是不遠處柏林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圖片來源: Bernhard Musil弗里德里希皇宮劇院將The Wyld稱作「縱貫古今、奇幻滑稽」,並指出這是歷來最為昂貴的作品。劇作家是來自法國的穆格勒(Manfred Thierry Mugler),由德國人韋爾克(Roland Welke)擔任導演。
圖片來源: Bernhard Musil 大咔獻詞
2018年的獻辭人包括來自科特迪瓦的萊京(Werewere Liking)、黎巴嫩的芝比勃(Maya Zbib)、印度的巴亞其(Ram Gopal Bajaj)、英國的邁克伯尼(Simon McBurney)和墨西哥的貝爾曼(Sabina Berman)。他們的獻詞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刊登在國際戲劇協會的主頁上,其中包括芝比勃的這段話:"通過敘事的功力和想像力,我們從戲劇中可以用另一種眼光看待他人和這個世界。在冷漠和排斥橫行的時代,戲劇為共同思考提供了一種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