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世界經濟-中國說了算?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5年8月12日

根據國際金融專家的看法,中國人民幣匯率低估問題還將長期困擾全球

全球期盼中國繼續提升人民幣比值圖片來源: AP

以一國之力難救世界

「中國人只會緩慢改進其金融體系、實現資金市場自由化及貨幣自由兌 換。」-美國卡內基.梅倫大學國民經濟學家梅爾策近日對「德國商報」如是說。德國杜伊斯堡大學主講中國經濟的陶貝教授也相信,中期而言,「人民幣將在與中國的經濟發展步伐協調的情況下小幅增值。」這兩位專家均警告說,不要因中國新近調整其匯率結構而得出全球經濟不平衡關係將因此減少的結論。他們指出,中國以其一國之力並不能達到這一步。

一般認為,現有的人民幣幣值低估了15-40%,從而使中國在出口和創造就業機會方面獲得競爭優勢。7月21日,中國當局宣佈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增加2.1%,並宣佈放棄實施了10年的人民幣與美元的固定匯率掛鉤關係,而採用由多種貨幣構成的貨幣籃匯率關係。不過,中國央行同時也給外界據此以為中國將在短期內繼續使人民幣升值的熱望投了一瓢涼水。德國教授陶貝指出,中國當局此舉是要向世人表明,升值是可行的,對中國而言,它意味著,人民幣的對外比值將繼續保持穩定。

中國調整匯率是基於國內經濟的考量

陶貝教授指出,中國現今的金融系統並不比發生亞洲金融危機的1997年時更強。他認為,中國的匯率措施主要是一種國內經濟的計算。一方面,第2季度9.5%的增長率對中央政府而言近乎一種警告,人們擔心,經濟發展再度過熱;另一方面,北京又致力於創造貨幣政策的更好的基礎。中國在其所簽署的加入世貿組織的備忘錄中承諾,至2006年,實現銀行系統自由化。而如果繼續實施固定匯率制,就將無法對貨幣市場和利息實行監督。根據陶貝教授的看法,人民幣匯率提高15%,並不會嚴重影響外貿。

國際財政研究所的常務副所長達拉拉也懷疑,中國近期調高人民幣匯率是對美國政府施壓作出的反應。他指出,中國當然希望國際市場對中國產品繼續保持開放姿態。但對中國而言,更重要的是,不損害其無與倫比的經濟增長機器,這一機器在過去20年裡成長起來,創造了無數的就業崗位。而至 2015年,中國還必須使3億人融入勞動市場。

再調高匯率並非易事

達拉拉指出,其實,許多外國企業也受惠於基於低薪水而形成的中國「出口平台」。這一平台已成為全球生產鏈中的重要環節。有鑑於此,達拉拉教授指出,所有的人都希望,這一等式的兩邊都能有效運作。

不過,達拉拉和梅爾策兩位專家都不認為,中國能夠為減少全球經貿的不平衡作出值得一提的貢獻。要減少不平衡,中國必須實行對貨幣的更大幅度的浮動匯率制,但嚴重的就業問題使北京難以走出這一步。梅爾策指出,中國的唯一選擇是,要麼自由放開匯率,要麼繼續購買美元。這樣,中國將繼續得以廉價生產,並以外貿盈餘購買美國債券。而美國的貿易赤字將繼續增加。

與中國攜手是關鍵

對達拉拉而言,赤字而非中國才是問題的關鍵。它是多年經濟繁榮的代價。所有各方都因擴張性貨幣政策獲益菲淺,美國和世界經濟的強勢發展促進了中國的經濟起飛,並是日本和許多新興國家的經濟得以復甦。但問題在於,中期而言,佔國民生產總值6%的赤字是難以承受的。為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全球範圍的協調行動。為此,美國、日本和歐洲必須與中國和印度,也許還有巴西和俄羅斯攜手磋商。

(凝煉編譯)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