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世界經濟大換位:中國消滅德國?

德國之聲中文網編輯部2005年3月3日

現在,世界經濟正處在大換位時代,中國已經打破美歐日三駕馬車格局。德日等「老強國」能跟得上這個時代嗎?是否會在工作崗位流失過程中逐漸衰退直至被淘汰出局?德國之聲記者就此採訪了各方面的專家。

在上海食品展上圖片來源: AP

中國已經不再僅僅是世界工廠

杜伊斯堡大學東亞所所長、中國經濟專家陶伯教授(Prof.Dr.Tauber)的理論是:中國已經發展到遠遠超出公眾所知的境界之外,「(中國的出口結構)向我們顯示,中國已經明顯地超出了單一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中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遠遠高於我們大多數人的想像,而且超出了許多東歐國家的出口水準(技術含量)。」

十年來,中國邁出了幾大步:1992年後,資本主義被視為可以跟馬列主義結合的東西;2001年後,這個國家成了世界貿易組織成員;2004年後,私有財產被憲法認可。這幾大步使中國在經濟上持續飛躍:如今在出口上僅次於德、美、日居第四位,在進口上僅次於美、德居第三。

陶伯教授認為,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將長時間地,多年地持續下去。原因是多方面的:「因為這個增長由兩個需求動力所推動:一方面是內在的、國內經濟的需求,現在,在城市需求很大程度上已飽和的情況下,尤其是來自農村家庭的需求,這是一個新的推動中國經濟的動力,此外還有一個來自世界經濟的需求動力,在中國加入世貿後,一系列的貿易障礙還撤消了,中國現在在特別大的程度上被納入了國際勞動分工。此外還有另一個積極因素,即中國國民經濟一個持續的『工業升級』,巨大湧入的外國直接投資給其國民經濟不斷帶來新技術,不斷帶來新的生產工藝。」

換句話說:中國已經不再僅僅是生產簡單的工業產品的「世界工廠」了,而將越來越多地成為西方國家技術型產品生產方面的競爭對手。

中國的勞動力廉價優勢幾十年內不會改變

目前,一個小時勞動時間的價格在中國是80美分,而在美國是21美元,在德國甚至超過30美元。

陶伯教授認為,儘管中國人的生活水準在不斷提高,但中國的勞動力廉價優勢在幾十年內不會改變。他的理由是:中國現在處於15至64歲的勞動年齡人有近9億,在今後10年內將有1億人加入這個年齡群,這個數量相當於3個德國勞動力市場。這意味著中國有著強大的後備勞動大軍。而且:現在中國還遠遠沒有做到人人就業。

另一個重要趨勢是:這支龐大的勞動大軍並非都是干初級活的,中國同時在培養著世界上最龐大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大軍。陶伯教授堅信,不遠的將來,中國的低薪水生產領域和高技術領域將會出現齊頭並進的局面。

陶伯教授的論點:「中國有能力一方面保持它的低薪水工業,這些工業不會外流,而將固定在中國。此外,技術密集型的行業將越來越強。在這裡將不會看到經典的行業增長與削弱並進的現象,而是以其獨特的方式有著一種工業化不同發展級別的同時並存。」

印度與中國同崛起亞洲對中國強依賴

以前人們常說世界經濟的三駕馬車是美國、日本和歐洲。今天,日本已經不再是報紙大標題的關注對象。杜伊斯堡大學東亞所日本問題專家帕沙教授認為,這是不在情在理的。但是,不可否認,中國已經改變了世界經濟重心,「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目前已經跟日本一起構成了三駕馬車的第三駕,從而獲得了更大的份量。」

最近兩年來,人們也開始更關注印度的發展。在此之前,印度給人以只說不做的感覺。德國第三大銀行抵押聯合銀行部門總裁馮.古熱茨斯-柯爾尼茨認為:「從2003年來,在談論基礎設施投資20年之久之後,現在真的做些事了,你們看到,新的高速公路、新的鐵路線開始建設,機場私有化了,港口私有化了,建築行業得到強大的投資。」

古熱茨斯-柯爾尼茨認為,中國的崛起首先影響的不是德國等西方國家,而是中國的近鄰們:「中國會使東南亞的一些國家陷入困境。當然看以看到亞洲內部的貿易在增長,但也可以看到,泰國、印尼,還有馬來西亞局部,那裡以前的紡織領域,聚乙烯領域,局部的高技術行業,IT行業,投資者局部撤出了,也就是說,不是遷往中國,就是日本人把一部分高技術生產又遷回到自己國內去了。」

中國對周邊國家的另一個負面影響力來自那裡的華人。古熱茨斯-柯爾尼茨說:「海外中國人,即幾十年來在印尼或泰國或馬來西亞構成經濟火車頭的中國人,也不再那麼多地在這些國家投資了,而一定程度上走上了回家的路,非常多地在中國投資,局部通過第三國,如開曼島。」

世貿組織研究部的德國人芬格爾先生也持同樣的看法:「近年來,中國在其鄰國的出口和進口額中所佔的份額迅猛增加。中國成了它們重要的貿易夥伴,而且越來越重要。越南或韓國對中國來說不那麼重要,但中國對韓國或越南變得非常重要。「」中國國民經濟對東亞最重要的那些國家的經濟的重量變得那樣的極端,以至雙邊關係一個不當就會帶來嚴重(經濟)困難。」

隨著印度的發展,影響亞洲乃至世界經濟的因素又多了一個。其它亞洲國家的依賴性將來可能會越來越大。

中國的發展真的會毀滅德國和西方經濟嗎?

儘管諸如古熱茨斯-柯爾尼茨或芬格爾先生這樣的人士認為,中國經濟的發展首先影響的是其亞洲鄰國而不是德國和歐洲,但德國輿論傳播的中國奪走德國和西方工業國工作崗位之說從來就沒有間斷過。

抵押聯合銀行的古熱茨斯-柯爾尼茨試圖從另一個角度來解除人們的擔憂。他說,比如在德國或中國或匈牙利生產一個奧迪車的發動機,關鍵牽涉到框架條件,「我會說,中國人沒法生產這個發動機。而匈牙利辦得到。」這裡涉及的問題不僅僅是薪水成本,而更多的是稅收條件,要處在一同一個稅務政策之下才辦得到。」

他說,德國企業大量在中國投資,並不意味著德國的工作崗位一對一地搬到中國去了:他們在那裡投資「主要是為了在那裡的市場上佔有一份。當然,西門子在中國生產的手機也在全世界銷售。但我認為,很多在那裡生產的東西首先是供給中國市場,供給那裡的零配件企業的,比如提供給已經在那裡落戶的汽車廠,如大眾。我不知道有什麼例子可以證明德國在中國的投資造成了這裡工作崗位的削減。」

世貿組織芬格爾的理論是:「德國工業界從對那裡的投資中獲益極其巨大。在投資物資領域裡,我看到的是對德國的巨大好處,在消費品領域裡,情況不能一概而論。比如,針對富有的中國人的豪華商品市場開始發展了,中國消費者的品質意識在上升,所以那裡也有良好的市場機會。」

德國著名的經濟權威「五賢人」在他們最新的報告中用了整整一章來寫「國際競爭中的德國」。他們說,當然不能否認,在1991年至2002年間,德國公司在外國創造了200多萬個工作崗位,同時,德國工業界的工作崗位縮減了260萬個。但「五賢人」認為,簡單的算術不能用在這裡。原因是,一大部分收縮的原因在於統一後東部的急劇縮減。第二,要看到,德國企業的大半投資方向是發達國家,美國就佔了50%。第三,德國境外投資的首要目的是開發當地市場。

專家們普遍認為,在海外投資,尤其在中國和東歐的投資中,德國的得益是不可忽視的。當然,得益的和失益的人是不同的,自然看法就不同。但絕不能把德國失業率的提高全部歸咎於海外投資。也不能簡單地說,中國經濟的發展將會使德國和西方經濟不斷衰退。(洛爾夫.溫克爾 / 平心)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