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對北京日益重要」
2013年9月10日(德國之聲中文網)第8次二十國峰會前後,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分別訪問中亞4國。如此集中訪問中亞多國,這在中國外交史上尚屬首次。9月10日一期《新蘇黎世報》「國際」欄目上發表一篇署名文章,注意到,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倡議建造沿古絲綢之路的「經濟帶」。文章作者強調,習近平的中亞多國行表明,中國不僅在國內把目光投向西部,而且在前蘇聯的中亞地區也已站住了腳跟,而該地區在政治和經濟層面對中國的意義不斷增加,與此同時,北京也不得不看到,中亞國家無意過度依賴中國:
「習關於建立沿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設想超越了5個共和國的界限。中國意欲擁有一條直至西歐海港的可靠的陸上通衢。中亞問題專家潘圖奇(Raffaello Pantucci)和彼得森(Alexandros Petersen)就寫道,中國目前是該地區的最活躍分子,將導致介於哈薩克斯坦北部邊界和阿富汗南部地區的這個後蘇聯地區發生社會政治轉型。從多種角度看,(中國的)影響早已成為現實。沒有中國的商品,中亞的日常生活難以想像。……
「中國運用事實上的強力,—地理上的近距離、講求效率的建設者、對原料的巨大需求,以及應有盡有的商品。傳統上視中亞為自家後院的俄羅斯雖通過使哈薩克斯坦並入與白俄羅斯結成的海關聯盟而給中國人設置了一個新障礙,但由於莫斯科不愔柔性外交手腕,而且打不出同樣的經濟王牌,因此,它的吸引力要小得多。
「納扎爾巴耶夫、別爾德穆哈梅多夫以及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卡裡莫夫也力爭自己的行動空間。他們不願陷入過度依賴中國的境地。另一方面,中國的政治和戰略手段也受到限制,一大原因便是,由北京操控的上合組織迄今乏善可承」。
文章最後強調指出,北京重視中亞的一大背景因素就是新疆:
「與在能源領域的合作相比較,安全政策角度迄今或許未受到人們的關注,然而,對中國而言,它卻具有根本的意義。一個穩定和昌盛的中亞有助於拉攏不聽話的新疆。從種族和歷史角度看,該地區其實屬於中亞(突厥斯坦)」。
學業壓力
從小到大,身負學業重壓,這在中國是普遍現象、社會頑疾,嚴重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中國教育部在新學年開學之際公佈了一項計劃,以期減輕學生學業負擔,其中包括取消一年級生課外作業,一直到3年級,不設考試。相關計劃引發熱議。《南德意志報》注意到,許多中國家長並不為此歡呼雀躍:
「若以為,中國家長們會為至少取消最年幼學童的家庭作業而高興,那就錯了。相反,很多人心生害怕。原來,中國的教育制度等級嚴格到毫不留情的地步:眾多競爭者要為能進入為數寥寥的尖子學校而拚命。而所有這些艱難最終匯入高校入學考,在許多人的眼裡,高考分決定了自己孩子的未來命運。所有人自始至終擔驚受怕,深怕自己的孩子在競爭戰中失敗」。
摘編:凝煉
責編:洪沙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