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介,你的角色是什麼?

2002年2月5日

德國的免費大學教育誘惑著來自中國的年輕人。憑1萬美金的費用就可以順利來德求學嗎?中介公司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德國之聲記者馬戈萊和邁爾撰寫了報導:

波昂大學:多少中國學子在德國象牙塔前望而卻步圖片來源: www.verwaltung.uni-bonn.de

幾經周折之後,上海姑娘王芳英選擇了科隆的一家中介公司。對這位23歲,會計出身的姑娘來說,這家中介公司介紹的學校的名字聽起來極有吸引力,該校名叫「科隆語言學院」-它的中文譯名聽上去像一所大學一樣。

所謂的語言學院

根據該中介公司的廣告介紹,申請人在一年的語言班後即可開始在科隆大學的免費學業,並以碩士學位畢業。王芳英於是在合同上簽了字,支付了1萬美金,幾星期後就坐上了飛往德國的班機。初到所謂的「校園」時迎接王芳英的卻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所謂校園不過是空曠郊外的一座破敗不堪的類似兵營般的建築。該建築正在進行徹底的維修。在泥濘的地面上搭起的臨時木板路通向大樓內。樓梯間裡堆滿了建築垃圾,窗戶上畫滿了各種圖案,骯髒不堪,挖土機就停靠在樓房的大門前。在毗鄰的建築內也少有房客,某些窗戶已被打碎。置身於科隆城邊被人遺忘的角落,與德國居民建立聯繫根本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更令中國學生感到不安的是語言班。通過調查得知,他們在中國簽的合同往往與實情不符。因為所有來德國的人都懷著一個目的,即早日開始大學生活。但是,國外求學者必須事先通過所謂的德語入學水準測試。

事實上,在語言學校所設小型語言班與科隆大學之間沒有任何聯繫。目前在該校上學的56名學員中有好幾位至今還不知道,他們在該校的語言結業文憑得不到德國任何一所大學的承認。

中介如是說

變換場景-在科隆工業區的一家名叫Confas股份有限公司的辦公室裡。該公司老闆約亨-哈爾巴赫坐在堆滿地板材料和空調裝置銷售資料的辦公桌前。1年前,他與一位中國夥伴一道又開闢了一項極為獲利的業務,那就是介紹中國學生來德學習。有關科隆語言大學的合同就誕生在這家公司的辦公桌上。工業區的入口處標有「德中文化學院」的牌子格外耀眼。這不是很矛盾嗎?與事實相符嗎?哈爾巴赫願意對此作出解釋,但是,他拒絕對著麥克風講話。

哈爾巴赫說,至少有15名在本校最新畢業的中國學生已進入了職業學校萊因學校。在該公司的中文手冊上明確寫著,該中介公司也為科隆職業學校招收學員。在學生們簽署的合同上,職業學校的名字也多次被提及。但是,萊因學校校長魯爾夫-弗倫布根卻對這項合作一無所知。

一無所知的萊因學校校長

「在我們與德中-文化學院之間從未簽署過任何合作協議,我們也沒有作出任何接收中國學生來校培訓的許諾。德中文化-學院的手冊令我吃驚不小,我們從沒有討論過印刷手冊的事情。

他們曾試圖與我校進行接洽,這是正確的,但是我們彼此間沒有達成任何合作協議,既沒有口頭上的,也沒有文字形式的,面對這些事情,我以學校的名義拒絕與該學院進行合作。」

德國學術交流中心已掌握多家中介公司材料

對於德國學術交流中心,外國求學者最早的聯絡機構來說,科隆事件絕非偶然的各案。在德國學術交流中心專門負責中國求學者事宜的斯特凡-哈瑟-貝爾根已掌握了200多家類似中介公司的材料。他說:

「許多這樣的公司在中國大作廣告,吸引那些通過正常渠道無法來德學習的人。這些申請人必須支付高達10萬人民幣的中介費,相當於2萬8千至3萬馬克。這筆款項中包括來德機票,語言班的費用,以及初到德國時的住處費等。語言班的內容不等,有的內容豐富,有的每周才上2至三節課。出來乍到時的住宿條件有的也很惡劣,4人甚至10人住一間房間的事情時有發生。」

此類中介公司的目的不過是為了牟取暴利而已。而介紹中國年輕人來德求學的確是件有利可圖的事情。

現在,王芳英已上了近兩個月的語言班。令她沮喪的是,今年底,她根本無法進入德國大學。更令同班同學們吃驚的是,他們支付的1萬美金早已不翼而飛。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