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俄友好影響中東歐佈局 專家:北京轉為專注雙邊關係

William Yang
2022年8月17日

在波羅的海三國相繼退出中國於中東歐主導的「16+1」合作機制後,愛沙尼亞外長稱中國在俄烏戰爭中的立場是其中關鍵因素。中國在中東歐的佈局將如何變化?專家認為,中國接下來可能嘗試強化與該地區個別國家的雙邊關係。

Litauen Riga | Urmas Reinsalu Außenminister während Pressekonferenz
愛沙尼亞外交部長雷因薩魯(Urmas Reinsalu)上週六(8月13日)在接受彭博社訪問時表示,中國拒絕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事,在愛沙尼亞決定退出「17+1」合作機制的過程中發揮的關鍵作用。圖片來源: GINTS IVUSKANS/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繼立陶宛去年退出由中國主導的「17+1」合作機制後,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上週也相繼宣佈退出。愛沙尼亞外交部長雷因薩魯(Urmas Reinsalu)上週六(8月13日)在接受彭博社訪問時表示,中國拒絕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事,在愛沙尼亞決定退出該合作機制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他說:「這絕對是我們在做決定時考慮到的一個因素。在此之前,我們與一系列盟友進行了磋商。」

在立陶宛退出後,該機制變為「16+1」。一名熟悉愛沙尼亞決議過程的消息人士向彭博社透露,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嘗試說服其他中東歐成員國退出該組織,但目前遊說情況並不成功。消息指出,目前仍有3至4個成員國考慮退出該機制,但由於這是一個政治決定,最終結果仍取決於那些國家的領導。

愛沙尼亞外長重申,該國不會因為退出「16+1」合作機制而失去任何利益。他向彭博社表示:「因此,這一步驟主要具有政治意義。這個機制還沒有產生任何重要的實際產出,我們更願意通過歐盟這個單一實體與中國建立關係。」

專家:未完全效仿立陶宛

雖然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的決定看似有倣傚波羅的海鄰國立陶宛之意,但部分專家認為,這兩個國家離開「16+1」合作機制的作法與立陶宛不同。

拉脫維亞里加史特拉丁希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賽倫可娃(Una Berzina-Cerenkova)在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表示,雖然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確實有把立陶宛作為一個榜樣,但他們在離開該合作機制的形式上卻與立陶宛不同。

她解釋:「立陶宛離開該機制時,是以一種非常高姿態的方式離開的。反觀,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則是以一個更為低調的方式做相同的事,這種做法對國際社會傳遞的訊息也不同。此外,立陶宛在退出該機制後,也順勢與台灣在內的印太地區民主國家強化關係,這也是造成中國憤怒的主要原因。還有待觀察的是,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是否也會開始加強與台灣的互動,我個人的預測是,互動的程度不會到像立陶宛那樣的程度。」

立陶宛在退出中國主導的17+1合作機制後,增加了與台灣的雙邊互動。圖片來源: Taiwan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via AP/picture alliance

歐洲研究組織「中東歐中國觀察者」(China Observer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的負責人卡拉斯科娃(Ivana Karaskova)則認為,兩個波羅的海國家的決定,顯示了過去幾年,中國主導的「16+1」合作機制正在逐步瓦解。她告訴德國之聲:「目前還有一些國家在考慮退出該機制。」

賽倫可娃補充道,過去幾年,每當該機制召開會議時,有時只會有10至12個國家代表出席,而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退出該機制的決定,其實早有跡可循。她說:「這兩個國家逐漸降低出席會議的代表層級,也逐步降低它們出席會議的頻率。再加上該機制可展現的實際成果太少,這都顯示了該機制的功能已在衰退。」

而對其他正在考慮離開該機制的成員國而言,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離開該機制的方式,也給了它們一些參考價值。賽倫可娃告訴德國之聲,這些國家首先看到立陶宛以高調方式離開該機制,並與台灣建立更緊密的關係後所面臨的後果,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則讓他們看到,當國家採取較低調的方式脫離該機制時,又會面臨什麼樣的後果。

她說:「拉脫維亞外交部發佈的新聞稿,並未提到反對與中國的雙邊關係。該聲明不是一份與中國分道揚鑣的聲明。若中國沒有做出太大的反應,其他考慮退出該機制的國家或許會遵循拉脫維亞這種比較軟性的方式來脫離該機制。」

中國在中東歐的影響力變化?

至於這兩個國家退出「16+1」合作機制後是否會影響中國在該地區的發展,賽倫可娃認為,在該機制的多邊主義形式中,北京其實一直都以不同的方式與成員國交流。她表示,北京與波羅的海三國的交流,一直都是象徵性意義居多,並未真的建立深入交流,但與該合作機制內的其他部分成員國,北京則追求更深一層的雙邊關係。

她向德國之聲表示:「與該合作機制在2013年與2014年的全盛時期相比,中國在新冠疫情期間擱置了該機制的發展,這也意味著中國對於相關的雙邊關係會進行調整。」

卡拉斯科娃則認為,中國接下來會回過頭強化與中東歐國家的雙邊關係,尤其是行政當局對中國有好感的國家,如匈牙利與塞爾維亞,或是波蘭與斯洛伐克等經濟項目可能動搖的國家。然而,中國試圖加強雙邊關係的努力,不會對捷克等行政當局對中國抱持懷疑態度的國家造成影響。

她說:「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對『16+1』合作機制抱持的態度是務實且基於基本價值觀的。他們認為中國與俄羅斯一樣,都在威脅小的鄰國。我認為波羅的海國家接下來會優先考慮發展與台灣的關係,相關措施可能包含促進歐盟與台灣建立自由貿易協定。」

對此,賽倫可娃表示,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選擇退出「16+1」的時間點,剛好與幾十年來台海情勢最緊張的時刻重疊,她認為這兩個國家希望透過退出合作機制之舉,來表達它們不支持中國升高台海緊張程度的作法。她還認為:「接下來,台灣與這兩個波羅的海的國家應該會有更多互動,雙邊接觸應該會增加。不過,這兩國應該不會在台灣議題上採取跟立陶宛一樣的路線。」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