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俄軍事合作到底能夠走多遠

2006年3月22日

俄國總統普丁訪華,雖然雙邊官方都宣佈此次訪問經濟和能源問題是首要問題,但中俄兩國外長,李肇星和伊萬諾夫,又都幾乎是同時通過對方媒體發表談話,強調雙方軍事合作已經成為中俄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鑑於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普丁訪華後不久,即將訪問美國,而中美對峙關係已經日益明確地提到日程上來,中俄軍事合作就更加引起公眾廣泛注意。

圖片來源: AP

中俄軍事合作不是本次普丁訪華的官方議題,但卻意味深長地被雙方外長在雙方媒體中所公開強調;與此同時,中國方面國家安全專家在對德國廣播聯盟記者發表談話的時候,也首次把中俄軍事關係提到了中美對峙的高度上,說:因為美國把中國作為對手,因此中國不能不另外尋找夥伴,雲雲。這樣的明確訊號是迄今雙邊關係中非常罕見的。在德國政治與科學基金會中國問題專家繆勒博士看來,這樣的訊號更多是象徵意義上的訊號:

「中俄軍事合作作為雙邊關係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一點過去幾年已經有了很多跡象。其中的高潮是去年八月份雙方在中國沿海地區進行的軍事演習。但總的說來,雙方軍事合作迄今重點依然是俄國向中國提供軍事裝備,而並不真正地是雙邊在軍事防衛領域的合作。俄國方面把去年的軍事演習更多看成是推銷自己武器系統的宣傳。因此我認為,起碼目前雙邊軍事合作還不至於導致區域地緣政治劇烈的變化。」

本周一,中國網路中出現強調中俄聯手抗衡美國乃至日本的討論。此前中國官方媒體也利用軍事專刊或專欄文章的形式,強調了中俄在軍事武器合作方面的高水準。在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即將訪美的前夕,這樣的社會政治討論,無疑是在為中國對美外交增加民意上的籌碼。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樣的民意籌碼問題上,俄國政治保持的緘默,似乎認同中國拿俄國的現代化軍事來和美國討價還價的做法。繆勒博士分析認為:

「當然這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否真正如此,還要看美國是否提高對中俄兩國的政治壓力。在對中國的問題上,美國通過加強同日本,韓國,澳洲和印度的地緣政治合作,已經在增加這樣的壓力;在俄國方面,布希政府很不明智地在俄國邊緣地段策動所謂顏色革命,給俄國造成不安心態,這裡也存在一定的政治緊張的根源。但就眼下情形看,我認為這樣的增加壓力,還缺乏一定的急迫性。」

中俄本身還未必有這樣加強軍事合作,以對付美國的急迫性。但它們之間哪怕僅只是姿態上的接近,也足以引起亞洲遠東各國政治的關注和緊張。中國官方新華社最近發表分析認為韓國已經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被迫參與對中國的圍堵。來自首爾的消息顯示,相當一部分韓國人現在也已經感到中國作為對手的可怕。現在中俄強調彼此的軍事關係,雖然一再辟謠說是這樣的合作不針對第三方。但這樣的安民告示能夠對韓國這樣的鄰國產生作用嗎?繆勒說:

「韓國的問題一方面在於:隨著它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提高,隨著中國日益成為韓國產品的競爭對手,商業利益對峙也會導致政治利益的分歧;另一方面,鑑於兩個北韓分裂的現狀,韓國現實安全利益在美國保護下更能實現,因此韓國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和中國疏遠,不能和北京走得太近。」

中俄軍事合作現在還不知道有什麼下文,但軍事合作與戰略能源合作向來如影隨形。俄國在對華輸油輸氣的問題上,始終態度曖昧。由於俄國自身的利益,這在繆勒博士看來,最終會造成對中俄軍事合作的強烈掣肘:

「中俄關於石油管線項目,還沒有一份可行性報告;但俄日在相關項目上卻已進行了很深層次的合作;同時,就俄國自身而言,它面對自己遠東地區人口日益稀少,經濟力量日益削弱,所以必然擔心俄國最終面對中國會淪於類似發展中國家那樣僅只是原料和能源的提供者。」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