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25周年回顧

2003年12月18日

法新社12月17日從北京發出一篇特別報導,回顧25年前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25年後,經濟全新,政治依舊圖片來源: AP

25年前,中國的政治精英們召開了一個為期四天的會,這次會議不僅對中國,而且對全世界的轉型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雖然中國共產黨的這次「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不像諾曼底登陸日或甘迺迪被暗殺那樣被後人紀念,但是,它的開幕日-12月18日,同樣是20世紀最重大的事件。

這次會議推進了經濟改革,但是沒有配套的政治自由,以至於在其後的四分之一個世紀裡浪費了太多的機會,充滿痛苦。

「當然,我很失望,」鮑彤,這位被開除的前中共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對法新社記者說,「他們沒有走一條民主道路,實在是個遺憾。」

在中國經歷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幾乎在無意義的意識形態鬥爭中耗盡一切的時候,那次會議帶來了一絲新鮮空氣。

它也標誌著鄧小平改革路線與「凡是主義者」保守派較量的勝利。那次會議結束後,一系列反思性、革命性政策開始實施,讓幾億人最終得以擺脫貧困。

經濟運行開始講求實效,官員政績也與績效掛鉤,家長制被集體領導所取代。

那次會議不僅改變了中國,而且改變了整個世界,因為它標誌著自給自足的孤立時代的結束,代之以全球化的市場經濟。

「這是中國崛起並且重新出現在世界舞台上的起點」,香港科技大學政治學家戴維-齊維格說,「中國的重新崛起是20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兩件或三件事之一。它對整個21世紀的歷史都有戲劇性的影響。」

對中國來說,這也是抓住分享東亞戰後從日本到韓國到台灣的財富增長的最後一次機會。而且,許多觀察家都曾預期中國也會趕上造成從70年代的南歐到80年代末蘇東集團垮台的民主浪潮。但是,這並未發生,1989民主運動後的天安門大屠殺消除了這一幻覺。

「他們本來可以建立起一套民主體制,」鮑彤在天安門鎮壓之後也被投入監獄,「結果很不幸。」

作為馬克思主義的信奉者,許多中國人都認為民主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政治體制必須遲早反映經濟發展。現在香港主持一個人權組織的大陸人盧四清,是這麼解釋許多中國人的想法。「原來以為經濟改革之後政治改革也會自然而來。但是這並沒有發生。有著六千七百萬黨員的中共,這個碩大的組織在千方百計捍衛她自己的利益,只是不包含民主。」

盧四清說,「這個黨有許許多多的黨員和幹部都只關心如何保護自己的利益。只要這個體制存在一天,就很難帶來什麼變化,不管經濟改革走得有多遠。」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