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公報的幾個「不提」
2006年10月12日
不提陳良宇案
外界普遍關心的一些事情至少在全會公報中沒有直接體現出來。首先,就是在全會前發生的雙規陳良宇的大事。全會沒有做出結論。但全會公報中有兩點是與此「間接」相關的。
一是,公報一開始說了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的與會人數後說:「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和有關方面負責同志列席了會議。」
二是,公報在接近尾聲處說:「要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加強黨章和法紀學習教育,加強黨員幹部黨性鍛煉和思想道德修養,健全防範腐敗的體制機制,加強對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的監督,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以優良的黨風促政風帶民風,營造和諧的黨群干群關係。」
據稱,胡錦濤在六中全會期間發表講話時,還是明確提到陳良宇問題的。讓中紀委常務委員們列席會議,也從側面說明陳良宇案是個討論題。香港文匯報政情分析人士的話說,如果把陳良宇問題插入議題,也許會分散對構建和諧社會這一重大主題的關注度。
僅僅為此嗎?在局外看來,難免有一種刻意淡化的印象。而這種淡化,應該也確實是為了「和諧」,首先是要營造一種黨內的「和諧」,避免許多人的「自危」感。打擊了一批本該打擊的人,OK,點到為止。不要影響「大局」,尤其是高層的團結。
不提鬥爭避開火藥味
中國官方媒體引述香港澳門等地讚揚「和諧社會」的言論,稱「構建和諧社會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里程碑」。公報裡還說:「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整個公報全說的是「和諧社會」。
「和諧社會」的提法說新不新,應該說已有大約兩年的歷史了。兩年來,中共和人大的大會上,這個概念是必提的。只是這一次全會公報只提這個概念,全部圍繞這個概念,這一點是新的。中央黨校一位教授對中國官方媒體如此解讀全會公報:「構建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這一系列觀念的提出,意味著中國共產黨在發展思路上有一個大的轉型。」
什麼大的轉型呢?以前毛澤東說,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是階級鬥爭學說。毛澤東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是充滿火藥味的。現在,在公報裡,胡錦濤們仍然說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但卻完全是另外一種,是一種盡可能沒有火藥味的「主義」。
對腐敗的鬥爭只是在邊緣上提到,根本沒有列入到這個公報提出的九大目標和任務裡去。目標裡比如也不說與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鬥爭,而說要使「生態環境明顯好轉」;不說與錯誤的思想道德鬥爭,而說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明顯提高。」
公報裡提到九大目標,卻沒有說怎麼去達到九大目標。也就是說,一些有「火藥味」的手段和過程被省略了,比如新聞監督,言論自由。而這些本來也跟司法獨立一樣,應該成為目標的。關於司法,九大目標中倒是列在了第一條:「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也沒有明確地說要做到司法獨立。
不提社會民主主義
但是,「和諧社會」,「以人為本」,這些是馬克思主義嗎?說「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對馬克思、毛澤東所說的「社會主義」的正解嗎?
其實是不是馬克思主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提倡這些「主義」,在原則上確實是件好事。
西歐不少國家也存在「社會主義」,這跟中國說的「社會主義」原來根本不是一回事。為了區別於中國那種「以階級鬥爭為綱」的「社會主義」,西方習慣於把中國(和蘇聯等)的這個主義稱為「共產主義」。而現在,中國的「社會主義」確實更接近西方說的「社會主義」了。即社會民主主義。
在全會召開前,有不少似乎挺正規的傳聞說,中共要向西歐的社會民主黨學習。這個會議公報裡沒有這麼說,也不可能這麼說,但從公報的措辭來看,確實像有這麼回事。至少措辭在往這個方向走。西方主要有兩種資本主義類型,一種是美國那種自由式的,一種是西歐一些國家那種含「社會主義」的,重福利,重低層人民利益,重社會公平的。雖然,美國那種在經濟上證實有許多優越性(競爭促進經濟與社會),但為了避免與克服種種嚴重的社會問題,中國顯然更傾向吸收西歐的「社會資本主義」,即社會民主主義。中共全會說「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話沒錯,但這恰恰是西方社會(民主)主義的理解。
西方的社會民主主義也是尊重馬克思的。但馬克思只是被尊重的許多理論家之一。
不提外交避開崛起
整個公報隻字不提外交。這在中共重大會議的歷史上恐怕也是一件新鮮事。中共不關心外交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中國現在正在爭取全面走上國際政治舞台,這是很明顯的,從北韓到伊朗,從非洲到拉美,中國的外交可以說是空前的積極活躍。要當政治大國的雄心人人見得到。
這裡也有幾種可能性。一種可能性是,中共在這方面做一些扭轉,象外交這類的事是「國家」的事,不再是「黨」的事。另一種可能性是,集中精力只談和諧社會,「不要分散」別人的注意力。也許兩者都有。
在談到台灣問題時,公報也盡可能的「和諧」,甚至「台灣」兩個字都沒有提。這段話是這樣的:「……鞏固和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維護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整個公報裡唯一跟外交沾點邊的話。
前幾年,中國一度全國都在說「和平崛起」。但沒多久,這種說法至少在官方媒體中消失了。顯然,中國黨和國家注意到,中國經濟的繁榮已經引起了廣泛的不安,再說「崛起」,有點火上澆油的味道。後來的黨和人大的大會上就只說「和平發展」了。
不提黨外民主
公報裡還有一句引起西方媒體較大注意的話:「要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擴大黨內民主,推進黨務公開,嚴格黨內生活,嚴肅黨的紀律,增進黨的團結統一,以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其中西方媒體注意的主要是「擴大黨內民主」這句話。
不管是黨外的還是還是黨內的,能夠發展民主自然是好事。但是為什麼不提國家的民主呢?當然也可以解釋說,因為這是黨的會議,改進國家的民主制度是國家的事,是人大的事。但願如此。如果真的能夠做到黨只管黨,國家的事情由國家的機構和官員來管,這也是一個進步。當然了,這本身也是形式上的,因為中國政府的官員幾乎都是中共黨員。即便如此,真要能夠黨政的工作和管轄範圍分開,畢竟是一件好事。
中國比較政治和經濟研究中心的專家何增科說,中共正在起草一份有關政府革新的計劃,計劃可能在接近十七大時公佈。中央黨校教授高新民認為,實現九大目標,中共面臨三大挑戰:「第一,就是對我們進一步推動政治體制改革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第二,它對如何轉變黨的領導方式、執政方式是一個重大的挑戰。第三……就是如何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假如黨除了管好自己的黨務外,在國務上只「務虛」,就像這個六中全會這樣,樹立理想、畫出未來的框架,而具體的事讓國家管理者(雖然是雙重的)來管,那麼世界面對的中國將確實是有一定新意的。
無論如何,中國的政治改革,包括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改革,包括政治體制的改革,這些都將是中共十七大前後最令人關注的領域。當然還有一個領域是世界矚目的,也是這次公報沒有直接涉及的,就是中共和國家領導人的變遷。(平心)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