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政治印度

中印關係好轉?雙邊外長:儘早解決邊境問題

2024年7月26日

短短1個月內,中印外長第二度會面,重申解決邊境爭端對於雙邊關係正常化的重要性。近期中印關係似乎有所緩和;有消息稱,印度也在考慮鬆綁中國投資的限制。

圖為中印邊境達旺地區的「實際控制線」(LAC)附近道路。(資料照)
圖為中印邊境達旺地區的「實際控制線」(LAC)附近道路。(資料照)圖片來源: Mustafa Quraishi/AP/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外長王毅與印度外長蘇傑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週四(7月25日)在寮國主辦的東協(ASEAN)外長會的場邊晤談,雙方同意盡快解決邊境爭端。

根據印度外交部聲明,這次會議聚焦於「早日解決中印邊界實際控制線(LAC)沿線剩餘的問題,以穩定並重建雙邊關係」;兩國外長都認為有必要展開「積極、迫切的合作」,盡快達成全面的「脫離接觸」(disengagement,即雙方軍隊向後撤,避免接觸)。

「維護邊境和平安寧,並尊重實際控制線,對於雙邊關係正常化來說至關重要。」印方指出,兩國將召開印中邊境事務磋商與協調的工作機制會議,推動進一步討論。

中國外交部亦強調溝通對話的重要,並稱「雙方共同致力於維護邊境地區和平安寧,推動邊境事務磋商取得新進展」。王毅表示,「希望雙方相向而行……中印關係重回正軌符合雙方利益」。

這次會晤延續了兩國外長今年7月4日的會談進展,當時兩人皆在哈薩克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據印方當時聲明,雙方都認為「邊境地區當前狀況繼續拖下去,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中方亦強調應「一方面妥善處理並管控畢竟地區局勢,一方面積極恢復展開正常交往」。

印度考慮鬆綁中國投資限制

2020年,中印關係急轉直下,兩國在喜馬拉雅山區的加勒萬河谷(Galwan valley)爆發了超過40年來最血腥的武裝衝突,至少導致20名印度士兵、4名中國士兵死亡。

2022年,雙方軍隊在另一主權爭議地區(印度稱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 Pradesh,中國稱藏南地區)再度起衝突

今年3月,印度總理莫迪曾造訪阿魯納恰爾邦,出席該區基礎建設項目的揭幕儀式,其中包含一條通往達旺地區(Tawang)的隧道,該隧道使部隊在邊境區更方便通行。

此事引發中國外交部不滿,對印度提出嚴正交涉,認為在雙方邊境問題未解之際,印度「無權擅自對中國藏南地區進行開發」;印度則駁斥中國說法,主張該區一直都是「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過去4年來,中印皆增加了邊境駐軍與軍備部署。印度政府對於來自中國的投資也更嚴格管控,並且幾乎全面停發給中國公民的簽證;一般認為,這是印度希望藉經濟手段來報復中國

不過,近期中印關係有緩和跡象。今年1月,路透社消息指印方有意鬆綁投資限制。本週一(22日),印度政府的首席經濟顧問納格斯瓦倫(V. Anantha Nageswaran)主張,若要增加印度的全球出口額,印度應把重點放在吸引更多來自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FDI)。

此外,路透社7月中旬再引述知情的政府官員說法稱,印度在考慮加快中國技師的簽證核發流程。此前,印度《經濟時報》曾報導,由於中國技師簽證問題,過去4年來導致印度電子製造業產值損失約150億美元。印度的電信、鋼鐵、太陽能板等產業需要中國技師來操作中國製的設備。

對於印度可能放寬簽證一事,中國官媒《中國日報》18日曾發表社論,認為此舉「有助於中印關係改善」。該文聲稱中國企業稱得上是印度「嚴苛營商環境」的「最大受害者」,並主張印度應為中國企業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營商環境」。

王毅會晤俄國外長

與印度外長會晤同一天,王毅也在東協會議場邊跟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見面,重申中俄關係將繼續深化,盼能共同維護「以東盟為中心、開放包容的區域合作架構」,並且「防止域外勢力破壞干涉」。

據中國外交部聲明,王毅與拉夫羅夫還「就事關和平與安全的重大議題交換意見」,拉夫羅夫「祝賀中方成功推動巴勒斯坦各派別簽署《北京宣言》」。該聲明並未提及烏克蘭或者俄烏戰事

烏克蘭外長庫列巴(Dmytro Kuleba)本週造訪中國,也曾與王毅見面。中國的聲明寫道:「中方始終堅定致力於推動危機政治解決……烏俄雙方都不同程度發出願意談判的信號,雖然條件和時機還不成熟,但我們支持一切有助於和平的努力。」烏方則表示,目前尚未觀察到俄方有誠意展開談判

7月24日,烏克蘭外長庫列巴在廣州會見中國外長王毅。圖片來源: Lu Hanxin/AP/picture alliance

中國政府近期一系列的外交斡旋舉動引發關注。除了接待烏克蘭外長,也提供談判場地給哈馬斯、法塔赫等巴勒斯坦各派別,並針對第二托馬斯礁(中方稱仁愛礁,菲方稱阿雲津礁),與菲律賓達成臨時運補協議。

《星島日報》評論稱,自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連續這幾場「外交大戲」,可以視為對三中全會的「獻禮」。

不過,美國之音、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媒體分析指出,中國雖將自身形塑為和平推手形象,並企圖展現自身是不同於美國、能代表全球南方的聲音,但上述外交斡旋多為象徵性質,實際的和平進程仍然有限。

(路透社等)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