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斷膨脹的中東影響力
2013年10月16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從軍事角度看,美國仍然保持著自己在該地區的霸主地位。美國在海灣地區部署著一艘航空母艦,在土耳其、卡達和阿聯酋也擁有數艘軍艦和軍事基地。而中國在中東地區則一直更傾向於跟隨俄羅斯,並在敘利亞等問題上更多地選擇觀望態度。
中國影響力全面提升
然而近年來中國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的影響力都在迅速上升。據中國商務部上月統計,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年貿易額已經達到2220億美元,是2002年的12倍。該數字也超過了2011年美國和中東之間1930億美元的貿易額。
與此同時,中國在該地區的軍事影響力也不斷增加。中國不僅在印度洋部署了三支反海盜特遣軍艦,偶爾向地中海派遣船艦,同時也參與了聯合國在黎巴嫩的維和行動。
此次土耳其斥資34億美元從中國購買FD-2000型防空導彈系統,而不是從美國或者歐洲,這也許影射了未來的發展趨勢。
前美國官員、美國高級國際關係學院的研究員克里斯蒂娜‧林(Christina Lin)表示,"這給我們敲了警鐘"。林曾在去年向五角大樓匯報過這方面的情況。她說,"中國正在尋求更多地參與中東事務,也越來越多地被該地區接受"。
林表示,中國在該地區的利益從能源投資延伸至軍事領域的打擊極端穆斯林--考慮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安全隱患。而此次生產導彈系統的這家企業--中國精密機械進出口總公司(CPMIEC)因為沒有遵守不向伊朗、北韓和敘利亞軍售的不擴散法,目前正受到美國制裁。儘管土耳其官員表示,交易尚未最終敲定,但其成形的可能性極大。
美國和其他北約國家官員抱怨,該系統可能無法與北約系統兼容,同時可能增加北約網路遭駭客等網路干擾、襲擊的風險。對此中國外交部表示,西方國家對於這一單純商業決定反應過度。
商貿與地緣政治相結合
專家認為,將商貿與地緣政治相結合是北京政府最貼心的手法。目前,中國官員已成為中東國家的常客,而土耳其總理艾爾多安(Tayyip Erdogan)、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巴勒斯坦領導人阿巴斯(Mahmoud Abbas)和約旦國王阿卜杜拉(Abdullah)等多位中東地區領導人也都對中國進行了訪問。
分析人士認為,"阿拉伯之春"的餘波和華盛頓政府拋棄其長期夥伴(例如埃及穆巴拉克)的行為,讓很多中東國家政府開始積極尋找新的夥伴。即使是美國的多年盟友也感覺到了這種壓力。
"我本人和中國多位領導人都保持了密切和友好的關係,無論是現任還是前任",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上個月這樣對中國媒體說。"我們有意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拓兩國的關係……因為中國在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上起著關鍵作用,同時在地區問題上扮演了極具影響力的角色。"
中國的能源飢渴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本月的報告顯示,中國早已成為中東地區小型武器的主要供應商。中國曾向埃及、約旦、黎巴嫩和卡達进行軍售。儘管如此,此次中土交易仍被視為先進武器銷售方面的一個重大突破。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能源需求的飆升。與此同時,美國正逐漸向能源獨立邁進,另外預算問題和公眾的反戰情緒也讓削弱了美國的軍事影響力。
據國際能源署估計,中國從中東的石油進口量將從2011年的日290萬桶增長到2035年的日670萬桶,這將佔到中國石油進口總量的54%。
在中東,中國的國有石油公司們已經極具影響力。中國是沙烏地阿拉伯最大的貿易夥伴,同時是伊朗原油最大的購買商。強大購買力讓中國和其他亞洲強國在美國和歐洲對伊朗的核制裁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從長期來看,一些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的原油需求會導致其在政策上逐漸向西方靠攏,特別是在對伊朗的政策上。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稱,中國對伊朗的軍售已經明顯下降。
"如果華盛頓大幅減少其在該地區的軍事部署,出於石油安全方面的考慮,北京政府將不得不在化解威脅石油自由流通的問題上發揮更大作用",前美國安全局能源分析師唐斯(Erica Downs)在今年早些時候表示。
"新絲綢之路"
不過中國的地區野心絕不僅限於軍售和石油。對比美國和中東75%的貿易與能源相關,中國則刻意保持了貿易的多元化,稱一半以上的區域投資是在非能源領域。
上個月,中國在寧夏回族自治區舉辦了為期5天的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中阿國家合作論壇中心主任朱衛列對新華社說,"儘管中阿貿易增速迅猛,但仍然有改善的空間。雙方應該加強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領域的互信"。
截至目前,基礎設施項目是中阿合作的一大重點。從長遠來看,中國也表示將修建連接土耳其和中亞的鐵路,以方便中國產品進入歐洲--有分析人士稱之為"新絲綢之路"。
最終中國在中東的投資可能會取得與其在非洲投資類似的反響。嘗試和每個國家交好已經證實是不可能持續的。中國在敘利亞問題上的立場已經激怒了一些海灣國家,並導致利比亞的中國使館門前的抗議。
不過截至目前,中國在該地區仍然廣受歡迎。今年7月皮尤中心(Pew Centre)的調查顯示,除以色列外的所有中東國家對中國的印象都比對美國的積極。
前美國官員克里斯蒂娜‧林說,"中東地區的中國大使們往往講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語--這給海灣地區的外交官們留下很深的印象,而美國人仍然希望大家用英語交談"。
來源:路透社 編譯:萬方
責編:李京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