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今年四大外交開局有一個名字:石油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6年1月14日

進入2006年來,中國外交發動或處理的四大開局全部與石油有些關係。1月9日,中日關於共同開發東海油氣田的非正式談判舉行; 1月9日,中國外長、副外長分別與來訪的伊朗副外長詳談;1月11日,李肇星訪問非洲六國,1月13日,中國首次發表「中國對非洲政策文件」;1月12日,印度石油部長抵達中國,隨後在中國簽署了5個石油合作協議。德國之聲中文網記者綜述如下。

中國寧波煉油廠圖片來源: dpa

中日關係,從石油談判重新開始

1月9日,日本外務省亞大局局長佐佐江賢一郎和中國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崔天凱在北京舉行司局級會談,同行的日本資源能源廳長官小平信因與中方就東海油氣田開發問題與中方進行非正式磋商。

中國媒體青年參考就此發表文章稱,中日東海合作要邁四道檻。第一道檻是日本對歷史的反省問題;第二道檻是日本媒體炒作中日對抗的問題;第三道檻是合作開發資金及利益分配尚不明的問題;第四道檻是美國正式表態,強烈要求中日兩國劃清分界線,表明了美國在東海能源之爭中微妙的地位和立場問題。

中韓與日本的大衝突馬上就要一周年了。中國與日本之間的關係始終處於冰點上下。在這個從幾千萬人簽名到遊行的衝突中,歷史態度自然是主要原因,但東海石油產地的歸屬也始終是一個重要因素。

中日關係是政治影響經濟的一個新實例。德國金融咨詢網提到,日本企業被迫進行了「報復」,比如象佳能這樣的日本大企業把90年代剛在中國建立的工廠又搬回日本去了,儘管日本的薪水成本要比中國高得多。佳能們說的理由當然是另外一種:智慧財產權在中國得不到保護,日本員工知識層次更高等等。但在各國企業繼續湧向經濟發展最快的中國的今天,這些理由似乎很難站得住腳。

這也就是說,日本企業害怕了,怕哪一天政治上的對立會給企業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

但經濟同樣可以影響政治。中日間的貿易在2005年首次超過了中美之間,中日的經濟聯繫已不是一個兩個加農所割得斷的。在去年4月中國反日大遊行期間,中國各地政府還是對衝擊日商企業感到擔憂,上海政府據稱也賠償了挨砸的日本餐館。

如果石油問題能夠妥善解決,自然也會給中日間的政治關係帶來一定的推動。能源這個世界大課題恰恰也是政治神經最敏感的地方。金融咨詢網刻意細致描寫了去年12月發生在吉隆坡的「原珠筆外交事件」:「輕輕的話,多次的鞠躬,微笑,用一隻手指示意。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得到了他想要的東西:溫家寶的原珠筆。還有輿論的注意力。小泉收獲了在場的外交使節和記者們的掌聲。中國政府首腦同樣如此,因為在稍作猶豫後,溫沒有別的辦法,只能把他的原珠筆給了他的對手。」這個小故事講述的似乎正是中日在石油和其它問題上這種微而妙之的關係。

中伊關係:石油讓中國為難

1月9日,中國外交部長和副部長分別會晤了訪問北京的伊朗外交部副部長邁赫迪-薩法裡。至於談了什麼,中國媒體都沒有具體報導,只說,外交部發言人表示,要用「中國自己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有中國媒體說,中國對此不亦樂乎,因為中國在北韓問題上已經體現出來的「軟實力」再次得到了證實,也就是說,世界上的重要問題越來越離不開這個未來的超級大國了。伊朗已經無路可走,不得不突然派出這麼一位「拚命三郎」,爭取獲得中國的諒解了。

德國商報特別指出伊朗作為重要供石油國對中國來說的重要意義。新時代的基石是在2004年奠定的:那年簽署的「世紀生意」協議規定,伊朗將給中國提供25年石油,30年天然氣,總價格約1000億美元。現在,中國石油進口總量的15%已經來自伊朗。中國對伊朗來說也已經成了最大的出口方向國之一。

商報認為,是這樣的石油關係,使中國至今一直拒絕把伊朗的核問題端到聯合國安理會上去。現在,在伊朗忽然不顧一切地走上「核革命道路」,撕毀了兩年前的核封條時,中國要求伊朗「節制」。然而,如果這件事真的到了聯合國安理會上,按商報的分析,中國絕不會願意使自己單獨地跟全世界對著干。該報說,只是不知道中國到時候是否會使用自己的否決權。

伊朗對中國也有著一種依賴關係,在美國對伊朗這個「流氓國家」採取封鎖政策期間,正是中國向伊朗提供了大量的商品,包括電腦,家用電器,甚至汽車。

現在,中國有媒體甚至歡呼俄羅斯和美國共同對伊朗施壓。言下之意,這樣,不用中國做惡人,伊朗問題也能解決。中國不願得罪伊朗,但也不願孤立於世界的態度實際上很明確。可以設想,只要伊朗略作退讓,中國就會出面為伊朗講話。即使伊朗堅持強硬,中國可能也會「成全」一個聯合國制裁決議。採取的應該是棄權方式。這樣,對中國並無不利之處,照樣可以從伊朗獲得石油天然氣,而且還可以「悄悄地」更多地佔領伊朗商品市場。可以想像,中國不會希望在伊朗問題上鬧到伊拉克戰爭那樣的局面,也就是說美國出兵。那對中國的能源來源才是最不利的。因此,在不能拖延的情況下,採取「被動地「」成全」方案,應該會是中國的戰略。

中非關係:石油導致全面出擊

1月11日,中國外長李肇星開始了他的非洲六國之行。有中國媒體說:能源是此行的主要議題。緊接著,1月13日,中國首次推出了一個「中國對非洲政策文件」。這個文件分六個部分,較詳細地談了非洲的重要性和中國的對非政策。

在經濟合作這個領域內,這個文件把「資源合作」放在第六部分,似乎有淡化之意,內容是:「加強中非在資源領域的訊息交流與合作。中國政府鼓勵和支持和實力的中國企業按照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採取形式多樣的合作方式與非洲國家共同開發和合理利用資源,幫助非洲國家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促進非洲國家和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

這裡,不僅把能源寫成「資源」,而且寫成了官樣文字的相互幫助的意思,而且又在經濟裡排名僅在第六位,看來就是不想讓這個問題太惹人注目。

然而,西方媒體的看法和一些中國媒體是一樣的:關鍵在於能源。德國商報還提到了蘇丹的例子,當時,西方媒體普遍認為,正是出於石油利益,中國使勁把聯合國制裁蘇丹的決議給減了很多的尖銳度。

中國對非洲的政策幾十年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以前有個對外經濟合作部,它的作用主要是給「亞非拉」的貧窮國家提供援助。儘管那時的中國也很窮,但它奉行著毛澤東重視亞非拉第三世界的戰略思想,仍然給這些國家提供經濟援助,比如建個體育場,派出醫療隊,等等。而非洲正是這方面的重點。

意識形態的日子已經一去不返了。中國仍然給非洲國家提供經濟援助,但是其規模並沒有隨著中國這二十幾年經濟上的突飛猛進而成正比地增加。那個外經部先後融入外經貿部,商務部,已經成為一個很小的內容。中國當然仍然在總體上是個第三世界國家,它做第三世界領袖的心沒有消失,但這已經不佔主要地位了。

佔主要地位的,中國當然不會那樣說,但實際上就是一個實際利益。當前,世界上對能源的爭奪愈演愈烈,中國恰恰是行動最積極的國家之一。這當然是由於中國國內的能源需要在不斷的激增中。「中國對非洲政策文件」雖然是一個官樣文章,從那裡面看不到什麼實質性的內容,但這個文件推出的本身,而且是配合著外交部長的訪問推出,卻說明了一點:中國現在對非洲不是不重視了,而是更重視了。同時也說明了一點:這不是意識形態上的重視,不再是那種為了對付「美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而有的對第三世界陣線的重視。這個文件的意義恰恰體現在它沒有說的或者至少沒有強調的那些內容。

中印關係:緩和石油競爭化為石油合作

1月12日,印度石油部長馬尼-桑卡爾.阿亞爾在北京簽署了一份意向書。他在出發前就說了,這次要在中國簽署5份協議,都是石油合作方面的。這些協議不僅規定要共同開發石油資源,而且要共同營銷。

中國和印度最近一段時間來在石油方面的競爭、爭奪越來越激烈,經常發生衝撞。最近的一個例子就是中石油公司去年奪得了哈薩克斯坦的一個油田,打敗的正是印度石油和天然氣公司(ONGC)。印度在此後稱,中國在爭奪過程中採取了「不正當手段」。在最近中國對奈及利亞的油田的爭奪戰中,印度也差點成為競爭對手。結果是印度議會認為那個地區風險太大而給否了。

儘管中印兩國由於經濟發展迅猛,能源需求持續大增而自然地成了世界能源市場上的競爭對手,但一年來,兩國一直在就解決這方面的衝撞進行談判。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兩者相爭,漁翁得利,因為那隻會把石油天然氣田的價格越抬越高。

中印的石油合作實際上已經開始了,而且已經有了實例:中石油和印度的ONGC去年12月中共同參股於一個敘利亞油田。所以,印度石油部長阿亞爾說:「敘利亞正是我們要走的道路的一個例子。」

印度比中國進入國際石油產地爭奪戰的時間要晚些。儘管印度的石油消耗量小於中國,但它對石油進口的依賴程度卻大於中國。進口石油佔了印度用油量的70%,而中國只佔一半。

中印關係的良化對整個亞洲的穩定和世界經濟的發展都有很大好處。現在,石油已經在中印關係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如果這個「敘利亞模式」得以推廣,中印之間在石油方面更多合作,可能會導致地區性的更深的合作度。

以石油的名義

最近半個多世紀來,石油對世界的意義是越來越大,也成了世界上戰爭與和平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90年代來的兩次海灣戰爭都不無這個因素在內。現在捲入石油爭奪的國家也越來越多,中國和印度應該說都是這二十年,甚至近十年來新加入進去的。曾幾何時,中國宣佈過自己成了完全能夠自給自足的石油國家。這個時代過去了,當然主要是因為這個國家的高速經濟發展。

從今年年初的中國外交四件大事看,石油的痕跡確實是「剪不斷」。俄羅斯、烏克蘭新年前的天然氣衝突也告訴大家,今天的世界在能源問題上是多麼的脆弱,實在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中國的2006年外交起步,再次說明了一個趨勢。

平心 ;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