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將笑對歐債危機

2012年1月25日

同為史丹佛大學訪問學者的奧地利政治社會學教授貝內迪克特 (Roland Benedikter)和韓國的李在承教授(Jae-Seung Lee)分析說,中國之所以在歐債危機問題"猶豫不決",是內政因素起決定性作用。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世界報》(1月23)的文章分析說:"首先、資本和金融制度原則上是西方的陷阱,中國不應冒然進入,這意味著不投資。

"其次、歐洲的危機耗費中國的時間,而且對它向著全球第二經濟強國和富裕的平穩發展有危害,然而只有當一切風平浪靜,才能更好地實現這個目標。這又說明,為了得到安寧,並且讓來自西方的煩人的批評聲音保持沉默,還是投資好。

"第三、由於中國的飛速發展,內政上出現分裂,照中國的精英看來,這要比判斷西方的拯救與發展機會更為重要。

"第四、在評價歐債問題上,也要維護中國在'競爭現代性'時代的獨特文化之路。中國的興趣不在於'征服',而在於保障自己的現代化'中國道路',包括在資源戰略的重要區域如非洲保持長期穩定的影響,並且贏得高技術的領先地位。

"所有這4點都服務於保持長期持續穩定的願望,而不是服務於擴張,不像西方專家出於自己的心態公開擔心的那樣。"

作者指出,"要是像當今許多觀察家以為的那樣,中國現在通過對希臘、愛爾蘭、西班牙和義大利以及歐洲救援基金的歐債咄咄逼人地投資數十億,要在金融政策上填補2007至2010年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給西方統治地位造成的空缺,以保障自己的擴張和霸權,那麼所看到的只是部分真相。

"中國的政治文化心理並非咄咄逼人的,而是'平靜的',它所要的不是主動的統治,而是被動的監督。首先,它想保障的是,避免受到那些與之通過貿易交織日益密切地區的危機干擾。其次,長期按照自己的方式(社會主義、不要人權)增長,無須聽到太多外來的批評。在東西方之間'競爭現代性'的時代,中國不想統治歐洲,而是要保障自己在文化、政治和經濟上通往現代化之路的獨立性。"

"不是要贏得權力,而是要贏得時間"

作者認為,中國在歐債問題上,"不是要贏得權力,而是要贏得時間,為了獨立的更安全、可靠的穩定與持續發展。中國對歐洲經濟和金融政策的影響在增長,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在總體考量時也起作用的因素,然而卻是次要因素。佔優先地位的是內政利益,中國不願讓西方的錯誤危害自己的穩定增長。那麼不管願意與否,中國都必須考慮其選擇可能性。它將與其歷史認同保持一致,'我自巍然不動',並且想起自己作為全球的'中央帝國' 的文化中心角色,要做的不多也不少,總是與均衡、穩定與和諧相符。

"中國在歐債危機問題上也將繼續微笑,因為微笑意味著矛盾心理、'撫慰'的贊同與禮貌以及保持距離。事實上,目前的禮貌與鼓勵的微笑就是中國對待歐債危機的態度。……"

"龍年以西藏抗議開始"

《日報》1月24日報導說,"龍年以西藏抗議開始"。"動亂的背景是西藏僧尼或前僧尼的自焚。從2009年起,四川和甘肅有17人自焚,已知的大都死於自殺行動。

這些與西藏相鄰地區的居民主要抗議警察在西藏寺廟和居民區的嚴格控制。……"

報摘:林泉

責編:李魚

以上內容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